·Ordinals协议是⼀个为聪(SATS,⽐特币最⼩单位)编号的系统,或者说是以比特币UTXO作为数据存储媒介的衍生协议,本质是“染色币”那套;
·Luke Dashjr更多想解决BRC-20和Ordinals给比特币主网带来“垃圾数据”的问题,是想减轻比特币身上的包袱,保证其简洁性和去中心化,并非对BRC-20本身的绝对否定;
·单从Luke的方案看,只要有一个矿池愿意打包Ordinals和BRC-20交易数据,两者就能够在比特币网络存活,只是UX会明显变差(BRC-20交易待处理延时会变长);但这也昭示了比特币Layer2的潜力与机遇;
·如果“美元替代品”“Code is Law”之类的乌托邦口号可以在时间推移中被不断证伪,那么比特币和区块链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它真正能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 没有统⼀共识的状态运算层。不同钱包、浏览器等解析出的数据并不一定相同,此前曾多次发生用户资产在不同钱包上有不同显示结果的现象。
- 依赖中⼼化的Indexer基础设施。以区块链的标准来看,这种应⽤对安全性是没有严格要求且不可靠的。
- 使⽤场景狭窄。在以太坊中⼀系列复杂的DeFi活动都不可能基于简单的Ordinals协议完成,甚⾄⽬前的Ordinals交易只能通过挂单来完成,⽽⾮采用流⾏的AMM。所以,Ordinals这类产物似乎在以太坊上实现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