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破浪前行 点亮探索的灯塔——地方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情况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科技强审,关键在人。早在2001年,审计署创办了第一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以下简称“中级培训”)。多年来,地方审计机关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陆续开展中级培训,面临过诸多困难,收获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对未来如何开展中级培训进行了探索思考。

借鉴经验 彰显特色

为满足地方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需求、促进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的发展,2007年,审计署办公厅发布《审计署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级培训工作,以“区别层次、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为思路解决地方审计机关对中级培训的需求。

此后,在审计署开展中级培训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地方审计机关高度重视中级培训工作,在体制机制、培训模式、组织管理、师资培养、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经验做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审计信息化人才。

——高度重视,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实施

各级地方审计机关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通过出台相关制度、划拨专门经费、配备教学设施、专人组织培训等,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中级培训顺利举办,有序推进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工作。有的地方制定全省干部培训中长期规划,强调培养一大批计算机审计能手,每年拨付专门的培训经费,派出专人组织培训;有的地方印发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本省实际每年举办一期中级培训班,制定年度经费支出计划时重点保障中级培训经费;有的地方制订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开展中级培训等技能培训;有的地方制订翔实的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工作。

——因地制宜,建立“自培、自考、自发证”的培训模式

地方审计机关举办中级培训过程中,参照审计署的大纲,依照本地区对计算机审计的实际需要,按照“急用先学”的思路设计课程,探索“自培、自考、自发证”的培训模式,走出了因地制宜、注重创新、力求实效的培训新路子,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有的地方早在2002年就率先举办中级培训和考试工作,为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特色品牌;有的地方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向参训者提供若干教学产品模块,在学完规定的基础内容后,学员可根据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岗位要求,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有的地方深挖教学案例,开发本地区计算机审计教学案例,以真实业务数据为背景,增强实战性。

——认真制订培训计划,精心组织落实

地方审计机关自行举办的中级培训基本为全脱产、封闭式管理,通过建立临时党支部,严格请销假、指纹考勤等制度,强化培训班管理,切实保障培训效果。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各地多措并举,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有的地方采取教考分离、师生双向考核、评选优秀学员等措施确保培训成效;有的地方专门派出管理经验丰富且通过中级考试的审计业务骨干负责带班管理和辅导答疑,强化组织管理;有的地方专门安排素质拓展等课程帮助学员解压;还有些地方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如通过线上网络直播教学,线下组织现场集中学习、答疑和考试的方式开展培训;也有些地方采用半脱产和脱产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中级培训(培训周期一般为3个月),前两个月为每周五、周六上课,最后一个月为脱产培训。

——优选人才,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在组织中级培训过程中,地方审计机关高度重视优秀师资培养,一方面,重视培养自有师资;另一方面,充分借助社会力量,与高校合作办学,聘请专家参与授课和指导,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师资队伍。在培养自有师资方面,各单位做法各具特色:有的单位通过有计划、分阶段派出能力较强的学员参加审计署举办的中级师资培训班,形成新老结合的教师梯队;有的单位通过出台计算机审计人才遴选和管理使用实施办法,在全省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人才和计算机审计专业领军人才遴选,充实中级培训师资力量;有的单位将参加过中级培训的学员,逐步培养为自有师资。

——服务实践,深化培训成果运用

地方审计机关坚持学用结合,注重学习成果转化,通过建立跟踪管理机制、举办岗位大练兵等,在审计工作中不断深化和巩固学习成果。有的地方建立以任务为依托的跟踪管理机制,参训人员回到原单位后,每年向单位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和计算机审计方法至少1—2次,充分发挥骨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计算机审计案例的总结、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数据分析研究等任务分配给参训人员,在实践中深化和巩固学习成果。有的地方通过举办岗位大练兵、优先选拔通过中级考试的干部参加每年的全覆盖审计项目等,促进学用结合。有的地方拟建立全省大数据审计人才库、大数据审计模型库和案例库,将通过中级培训人员列入全省大数据审计人才库,每年提交大数据审计模型和案例不少于1篇,并开展大数据审计模型和案例评选活动,征集汇聚优秀模型和案例,促进培训成果向业务成效、研究能力转化。

破解困境 思考展望

多年来,地方审计机关在举办中级培训过程中彰显特色,成效显著。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代审计事业对审计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仍需加大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在新形势下,有的地方反映当前开展中级培训仍面临一些困难。如审计信息化人才需求旺盛,而审计署的培训资源相对短缺;有的地方反映2019版培训课程大纲与审计实务联系紧密,比较实用,但在参照2019版培训课程大纲开展培训时,存在缺乏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师资,以及缺乏教学案例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为有效解决培训资源供需矛盾,应当继续深化区别层次分级负责、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思路开展培训。一方面,审计署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负责修改、调整、完善中级培训大纲,办好每年的集中式中级培训,持续探索总结提高。同时,与地方审计机关共同探讨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通过举办中级培训师资班、合作开发教学案例、交流培训经验等方式,加大教学资源共享力度,为地方审计机关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地方审计机关应持续完善“自培、自考、自发证”模式,制订适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点的中级培训课程教学规划,培养本地的师资队伍,开展形式多样、务实高效的中级培训。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地方审计机关探索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培训模式,体现了以用为本、勇于创新、务求实效的培训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科技强审的指引下,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将与各地审计机关共同努力,形成与各地审计机关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审计信息化培训格局,为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