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有序  有力  有效——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精准施审推动机场建设项目提质增效

近年来,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署党组决策部署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具体要求,聚焦主责主业,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探索投资审计转型发展,参与了港珠澳大桥、重点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审计,深入揭示政策落实、工程建设运行、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移送重大问题线索多起,为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规划落实、完善工程建设领域治理、提高公共投资绩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审计组实地了解机场项目征地拆迁安置情况

2019年,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根据署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统一组织18个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部分重点机场建设项目开展审计调查。根据分工,重庆办具体承担某机场建设项目审计调查任务。重庆办审计组积极践行投资审计转型发展要求,紧扣审计工作方案,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审计调查,共揭示具体问题41个,并督促被审计单位全面整改。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深入分析原因,相关成果被审计署《重要信息要目》采用6篇,推动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建立健全制度11项,并在全国范围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专项整治。2020年,该项目荣获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三等奖。

统筹推进  抓住重点

重庆办负责审计的机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1个航站楼、1条跑道及空管等配套工程。根据审计工作方案,此次审计聚焦政策落实、建设管理、资金使用、投资绩效、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摸清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基本情况,客观评价成效,揭示和反映政策落实与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促进提高投资绩效,加强机场工程建设管理。

 

审计组研究业务工作

针对此次审计资金量大、工程专业性强等特点,重庆办科学谋划、统筹调度,派出35名审计人员组成复合型团队,专业涉及财务会计、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并将其分为综合组、财务审查组、工程审查组、征地拆迁审查组,确保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工作质效,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统一组织培训的基础上,审计组坚持学习开路,组织开展审前培训,重点对机场建设相关政策法规、审计工作方案、机场建设项目常见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并进行审前动员和纪律教育,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高位推进 靶向发力

审计组紧扣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聚焦规划统筹衔接、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等情况,确保有的放矢、靶向发力,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聚焦规划统筹衔接。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发布,要求统筹规划管理,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保障国家发展规划顺利实施。这一文件体现了中央对于规划统筹衔接和落实保障的高度重视与最新要求。具体到民航业,国务院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有关文件要求整合机场资源,加强都市密集地区机场功能互补,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审计组深入建设单位、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座谈调研,并与相关特派办审计组共同调查了解,综合分析研判,发现该机场所在区域“世界级机场群”相关规划衔接不明确,涉及两省政府分头与民航局签订协议,分别制订本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其导向以相互竞争为主,缺少协同。如审计人员经调查比对发现,一些国际航线交叉重叠,其中,6个国际通航点重叠,航班时刻基本相同,且客座率均不够饱和,导致出现市场无序竞争、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根据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审计组重点关注项目审批“放管服”改革落实、工程招标投标公平竞争、清理规范保证金和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民航建设领域引入社会资本等政策落实情况,均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此次审计目标是促进稳投资。基于此,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的统一组织下,重庆办牵头开展了国家民航“十三五”规划机场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调查。审计组紧盯目标任务,强化源头谋划,专门设计了相关建设情况调查表,为提高审计精准度提供支撑。审计发现,截至2019年5月末,纳入国家民航“十三五”规划建设的215个民用运输机场项目中,有116个尚在办理审批手续未开工,占54%。经深入了解发现,审批周期长是建设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但这只是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关键。从审计揭示的问题入手,审计组聚焦审批制度、管理等方面,抽取部分机场建设项目,通过梳理项目审批制度文件、赴民航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调查等,对机场建设领域项目审批简政放权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审计发现,因相关制度修订滞后,项目审批链条长,不同审批环节、不同审批部门重复要求提供资料,且分别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同一事项进行评估,两次评估的重点基本一致,拉长了前期审批时间。审计重点抽查的11个改扩建项目,平均需履行13项审查审批手续,平均耗时45个月,最长达82个月。

拓展思路  研以致用

审计组不断加强前瞻性思考,坚持将审计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相贯通,将具体项目审计放到行业改革发展的宏观环境中进行谋划和推进,注重加强体制机制问题分析,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需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明确抗震设计相关参数,报经地震主管部门批复后,应用于工程设计。审计组在对机场建设项目某具体工程审查中发现,施工图设计未按照规定采用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相关参数,而是参照住建部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自行设定参数,与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提出的参数不一致,不符合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管理要求。

审计组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了上述问题,并做出进一步思考。第一,这是偶然发生的个例问题,还是工程建设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若是个例,就要聚焦问题,推动查处纠正;若是普遍性问题,则要从更高更广层面进行揭示和反映。第二,这是仅仅涉及相关技术规定的落实问题,还是政策和管理层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若是前者,就超出了审计职责范围;若存在政策和管理层面的原因,则应进一步调查研究,进而推动解决。

审计组带着上述问题,赴地方建设、地震主管部门及有关建设、设计单位进行调查,发现问题根源在于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放管服”改革中存在“放”与“管”不衔接的问题。2016年以来,国务院在有关“放管服”改革文件中,相继对简化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程序做出总体安排,先是要求不再将其列入行政审批事项,后又提出不再作为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在工程设计前完成即可。但国家地震、建设等主管部门未就审批调整后的监管方式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未明确地震安全性评价告知主体、审查方式等,地方监管责任难以落实。审计抽查发现,当地有部分工程建设项目未按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不利于确保抗震安全。审计署将该问题上报后,中国地震局专门发文,组织重点检查审计信息反映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应评未评”“评而不用”和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要求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地震局再次发文,要求加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从加强政府服务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