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两进两出”,入甘南、经临夏、穿兰州、过白银,在甘肃流经913公里。黄河赋予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经济基础,是陇原儿女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黄河宁,天下平。”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甘肃省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审计厅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切实担起“上游责任”,先行先试,将“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入2020年度全省重点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计划,派出审计调查组,自2020年8月起,对黄河流域9市(州)及辖区58个县(市、区)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专项审计调查,旨在“摸清底数、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这是一次“大兵团”协同作战。
甘肃省审计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谋划安排,成立了以厅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抽调全省43名审计业务骨干组成的专项审计调查组。为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审计组负责人明确要求:“方案要‘严、准、细、实’,必须研究区域特点,聚焦重点,增强精准性、靶向性,突出指导性、操作性,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为此,审计组对担负生态管理保护职责的10余个省直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邀请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等单位专家,就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交流,并集中组织人员系统学习研究国家和甘肃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收集整理出台的相关文件法规。同时,与审计署相关部门进行业务衔接,充分借鉴和吸收审计署开展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的经验做法,结合黄河流域甘肃段实际,制订审计工作方案,把重点关注事项和共性问题细化设计成15张表格,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强化落实措施,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针对水源涵养和补给区、污染防治区、水土保持区等不同区域特点,细化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心,体现“自选动作”特色。加强整体统筹协调,强调密切协作配合,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确保专项审计调查持续高效推进,目标任务全面深入落实。
“黄河之水天上来”,玛曲居黄河九曲之首。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高原上,云脚低垂,携带水汽的云雾受周围高山阻隔,停下了前进的脚步,雨水在广袤的草原上流淌,汇聚成沼泽湿地,源源不断注入大河。故有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之说。
黄河在玛曲展现出她温柔、宁静、宽厚、沉稳、安详的一面,既像哈达飘动,又似银链环绕。在这美丽画卷的背后,却有着草原退化的隐忧。“我们要以草原为切入点和抓手,首要任务是搞清楚草原保护现状、草原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草原面积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减?草原退化到什么程度?水源涵养能力是在提高,还是在下降?人们的保护意识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采取了哪些保护治理措施,成效怎样?顺着一条线捋,问题和原因都要查清楚。”在分析会上,审计组副组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处长朱延平一针见血、直奔主题。
审计人员对甘肃省玛曲县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情况进行实地踏勘
明确了任务和重点,审计工作便有序开展起来。
碧草连天、鲜花烂漫的草原,给审计人员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走近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鲜花盛开处却没有牛羊啃食的痕迹,有些地方还遍布上翻的松散黑土和坑洞,不远处,时有看着像老鼠一样的小动物在草间迅疾窜过。此时,审前从林草部门专家那里获取的知识发挥了作用——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特别是不顾草畜平衡,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沙化、黑土化、鼠害和毒害草泛滥是草原退化的典型特征。而对于退化程度以及由退化引起河流干涸等情况,由于当地长期沿用估算和史料记载数据,资源底数不清,问题严重程度不明。为了搞清楚草原退化程度,审计人员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沿着河源岸线深入草原腹地摸查状况。在人工巡查的同时,审计人员还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查找退化区域,获取对不同退化类型的感性认知和基本物理特征,并运用ArcGIS软件叠加最新的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分析,逐一框定,获得了准确的退化面积数据。
在调查草原退化的同时,审计组也敏锐地注意到,早在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已批准实施了为期15年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为何至今未能有效解决水源涵养区内的历史问题?经深入调查发现,规划实施后,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和改善,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加强,生态恶化初步扭转。但规划投资缺口大、筹措难,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施成效。
审计组进一步收集了10年来的气象数据和40年来的水文数据。经过分析发现,从区域降雨量来看,近5年降雨量均高于10年平均降雨量,较前5年雨水丰沛;从黄河干流玛曲段40年径流量变化情况来看,最近一个10年径流量增加值要高于40年平均值。这充分说明,流域水源涵养与给水功能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在显现,当地生态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
消除气候变化因素影响,就剩人为因素了。经分析人口和产业数据发现,10年来,区域人口净增2.74万人,增长率为5.42%。同时,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呈现向城镇转移的趋势,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但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相比,该区域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区域生产总值增长2.84倍,年增长率为18.35%。而分析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三次产业结构比发现,这些年当地主要推动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结构比例几乎没有变动。
考虑到区域生产总值的翻番,在自然资源保有量不变的情况下,农(牧)业产值的大幅增加,除科技进步因素外,对现有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不可避免。分析区域草原动态监测报告数据发现,近5年的年平均理论载畜量较前5年增加了111.3万羊单位,计算中加入了人工种植草地和禁牧区的理论载畜量,说明草原的承载能力在提升。但同时也反映出,将禁牧区一并纳入当地理论载畜量计算的做法,存在人为撕开制度缺口、开方便之门的变通之道。
通过进一步比对当地大牲畜存栏量与增长情况和审查相关资料发现,当地存在减畜任务未完成、草原超载现象突出的问题。正是在无视草畜平衡、过度放牧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出现了严重的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再分析政策落实情况发现,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牧区永续发展,为解决牧区牧业发展与草地载畜能力有限的矛盾所导致的草场退化问题,从2011年起实施了“两保一促进”的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但现行补助标准偏低,1只羊需要15年的补助收益才能抵上市场价,影响了牧民禁牧的积极性。为保障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下降,在禁牧区外的过载放牧难以根治。超载导致草场质量下降,牧民难免会用提高养殖数量的方式来保证收入,进而使草原陷入退化的非良性循环。
把脉问诊,问题彻底查清了,审计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完善甘南重要水源涵养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和合理流动的人口控制机制的意见建议。
刘家峡,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黄河与其重要支流洮河、大夏河汇流于此,一泓清水碧波荡漾,是黄河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
“这个区域的审计调查,我们要重点围绕刘家峡水库水质保护来进行,岸上岸下协调联动,既要关注河(湖)长制责任落实、水面网箱养殖、河湖‘四乱’、游船污染,更要关注沿岸雨污分流、管网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面源污染控制,工业布局和企业达标排放等情况,切实弄清主要污染风险类型和污染物来源,认真测试保护机制是否健全有效。”主审张锁江向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要求。
通过水岸联动,审计组发现和揭示了跨界河(湖)长协调联动联防机制未能落地见效、体制机制运转不协调造成监管缺位、生态补偿机制未建立、水土流失治理缺乏系统规划未形成综合防治体系、部分水域岸线整治力度不够导致“四乱”现象依然存在、个别企业未执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管控要求等典型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推动相关部门规范管理。
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从黄土高原流向关中平原,横贯甘陕两省。在分析渭河水质监测数据时,审计人员敏锐地发现,在特定时段和区间内,渭河并没有支流或排口污水注入,但水质监测数据却出现了异常指标超标波动。必须一查到底!审计组负责人暗下决心,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不但要看表象,更要追实质,大家沿着河两岸扩展开,向纵深查。”
审计组扩大调查范围后,惊人的一幕出现在了眼前。河岸背后的山间隐藏着砂石料开采乱象,一到雨季,大量泥沙随山洪进入渭河,引起水质监测指标超标。审计发现的问题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决取缔关停沿河矿山,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如今,裸露的山形逐渐被植被覆盖,生态稳步恢复,下游水质也稳定达标。
“1400万元新项目批文下来了。我刚从征地现场回来,牧民群众很配合,地也顺利征上来了。”进行审计整改“回头看”的省审计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处处长朱延平一行,刚跨进黄河上游甘南州合作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大门,双手就被中心主任紧紧握住,“要不是审计整改,我们的新项目哪能落地呀!新中心采用等离子和超声波两套处理装置,真正实现了无害化⋯⋯”
大家翻看着批复文件,不由地感叹道:“看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这么重视,我们的工作算是做到位了。”
“资源环境审计应该多做这种利国利民,有利于当地生态保护,服务地方绿色发展的事。”朱延平如是说。
通过此次审计调查显示,5年来,国家、省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修复、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审计显示,其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结合,提升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水岸联动,推进水环境统防统治;深度节水,强化水资源高效利用;政策引导,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结构,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审计建议。
这份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体检报告”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存在问题实施综合治理,为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发现与揭示问题是审计监督的主要方式,但不是根本目的,关键是要推动整改到位,促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甘肃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审计厅下发《关于做好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审计调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推动审计整改落实到位。截至目前,审计发现问题已整改75%,促进增收节支和资金拨付33.36亿元,健全完善规章制度30项。
甘肃省积极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在抓落实上见行动、在大保护上见进展、在扛责任上见真章,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的承诺。如今,以绿色为底色的千里水廊犹如一条巨龙屏障,在祖国西部锦带环绕、熠熠生辉,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增添更加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