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走好研究型审计之路、苦练查问题的本领,是新时代审计干部聚焦主责主业、忠诚履职担当的必答题。审计干部要把研究作为基本方法论,在微观层面研究审计发现问题,弄清问题本质,分清问题主次,确保直击要害、查深查透。笔者结合多年审计实践,浅谈高效查问题的几点经验,以供参考。
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审计查问题的法宝,只有充分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审计调查研究是不断深入了解实情,掌握事件来龙去脉的过程,是确定审计方向的必经之路。研究得越深、越广,调查得越全面、越系统,问题和线索便越容易暴露出来,揭示问题、提出建议就会更加有的放矢、得心应手。审计干部应反复研究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反复实地调查,走访熟悉情况的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做到心中有底。
发现问题、查处问题、提出建议是开展审计的重要环节,其中查问题要做到眼见为实,就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如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矿山、耕地、专项资金、土地出让等要素都与审计密切相关,我们在系统梳理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在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战略、法律法规、规划政策和被审计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的基础之上,也紧紧围绕与问题相关的要素,走出办公室实地调查,实事求是开展研究分析,从“一手资料”中寻找到了有价值的线索。又如,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能源企业物资采购领域腐败案件多发,该领域招标至今未纳入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而是在企业内部自招自评自定。根据这些公开的信息,我们在电力企业审计中把招标投标环节作为精准查问题的切入点。
审计内容多、时间紧,如何第一时间甄别疑点,判断有没有问题,是一般性问题还是重大问题,需要跳出审计,运用群众思维去思考。长期从事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习惯对照法规制度条款判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有时候会遗漏一些较为隐蔽的问题。如耕地保护审计,十余年前将旱地登记成水田不算违规,现在需要按国土图斑登记认定的水田类别完成耕地指标交易,审批有理有据,但我们与农民群众深入交流后得知,当地政府把旱地调查为水田存在弄虚作假。这是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查问题要有清醒的头脑,谋定而后动。审计实践中,我们以时间为序,按事、人、资金三个方向梳理审计事项,画出审计流程图,同时提前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如查“小金库”问题时,突击盘点中发现物证或资金被转移了怎么办?出纳、财务等相关人员拒绝配合或临时“请长假”要如何应对?财务资料被销毁了要如何核实资金金额?审计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预案充分就从容主动、有条不紊;反之,便会乱了阵脚、措手不及。
做好审计谈话取证。一是精心选择谈话对象、谈话场所和时间、通知方式。如选择重要工作的决策人、重大情况的知情人等。二是制订规范化的谈话方案。明确要交谈的事项,熟悉谈话时会涉及的政策法律法规,提前掌握谈话对象的工作履历、工作业绩等基本信息。三是形成逻辑严密的谈话思路。从如何切入主题,到确定谈话内容顺序,再到如何旁敲侧击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审计人员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写好审计谈话笔录。审计谈话笔录是把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的决策主体、实施过程等要素串联起来,进行问题定性和责任区分的重要证明材料,既能为审计事项提供补充证据, 也能弥补其他审计证据的不足。应紧紧围绕人、时间、地点、事项、情节五个要素写好谈话笔录,明确审计调查重点方向。
好作风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基石”。一笔中央专项资金从财政部最终拨付到项目单位、一条高铁工程从可研编制到竣工决算、一位省级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审计人员只有作风过硬,查问题才能快、准、精。接到审计任务后,我们第一时间开展审前调查摸情况,时间上能抢一天就抢一天;问题线索发现了,第一时间安排核查,若发现情况不对,立刻调整审计思路和方向;问题查清了,向上级报材料、撰写报告能早一小时就早一小时。查资金,手要勤,凭证要翻,“谁审批”“谁负责”清清楚楚;查工程,腿要勤,现场要看,是真是假一目了然;查政策落实,嘴要勤,群众要问,是好是坏一问便知。问题线头扯出来了,还要保持“业精于勤、荒于惰”的意识,时刻思考证据材料是不是扎实、证人证言是否矛盾、数据是否真实准确等,谨防功亏一篑。
审计人员做到能查会查,提高精准高效发现问题的本领,要把审计实践化为审计经验,及时总结、善于总结,主动参与审计向导手册、审计操作指南、审计典型案例的编写。此外,还有两把查问题的“利器”要充分运用。一是用好大数据分析,通过夯实数据基础、深化数据分析等举措,解决被审计单位工作业务量大、数据繁杂等审计难点。二是强化与纪检、公安、税务稽查等监督机关的贯通协同,逐步健全和完善合作机制,有效增强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