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

6月26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有何特点?反映了我国审计工作哪些新变化?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审计署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
 
更好服务经济大局
 
今年审计工作报告包含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审计建议六大部分。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宏观调控政策靠前发力并保持接续稳定,预算收入、分配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与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总体较好。”侯凯表示。
 
今年审计报告突出体现了全覆盖的特点。比如,“中央财政管理审计”除了对中央预算分配和投资计划管理、中央决算草案编制、对地方财政监管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外,今年还增加了对财政收入的监督,实现了对财政资金从收到支全流程、全覆盖的闭环监督体系。
 
“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明确了部门本级预算执行总体相对规范,但所属单位仍问题多发,是今后一个时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并着重揭示了部门所属单位利用部门职权或行业资源违规牟利、收费或转嫁摊派的问题。“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中对行业性、系统性腐败问题和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等腐败重灾区进行了重点、深入地揭示。
 
“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审计对所有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审计署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年来,审计监督兼顾质量和效率,着力消除监督盲区和死角,特别是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人员开展深度监督。
 
老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一年来,审计部门组织全国开展就业、住房、教育、乡村振兴等民生项目审计,深入揭示了失业补助被蚕食、政府持有的公租房被违规融资抵押和担保、部分学校违规收费和处置资产、一些地区拖欠截留农户分红和务工工资等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通过督促问题整改,有力推动惠民富民政策落实。
 
在揭示重大经济风险隐患方面,审计部门充分发挥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等优势和经济运行“探头”作用,结合具体审计领域,深入揭示重大经济贪腐、重大财务舞弊、重大会计失真、重大生态损毁等突出风险,及时反映影响经济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推动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比如,“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中,逐项揭示了4类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企业资产管理混乱、金融风险资产底数不实、行政事业资产配置使用不够集约高效、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仍未消除等影响国有资产安全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表示,“在经济振兴成为国家和社会重大关切的背景下,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突出了‘紧扣财政问题、服务经济大局’这个主线。财政审计依然作为核心模块,但更加强调从服务经济大局出发揭示问题,这是相较以往报告的一个主要特色与亮点”。
 
王雍君认为,今年审计工作报告很好地关注到财政问题的三个核心层次:财政总额、财政配置(结构)和运营管理。审计发现区分总额、配置和运营问题,表明财政审计服务经济大局的意识、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
 
深化研究型审计
 
“审计监督发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功能,需要贯彻研究型审计的理念,发挥常态化‘经济体检’优势,抓住关键问题推动改革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
 
一是把立项当课题研究。据了解,审计部门把研究作为前置准备,立项前先把相关部门规划、行业规划、地区规划、预算安排、项目计划了解清楚,把涉及的重大政策、改革要求、发展方向研究透彻,科学确定审计项目。例如审计工作报告“重点民生资金审计”就着重反映了就业、住房、教育、乡村振兴4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专项资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二是把问题当课题研究。在全面客观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问题的同时,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主线,做到首尾循环、双向贯通、正反可逆。如审计工作报告“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中,反映了一般公共预算与其他预算边界不清、政府投资基金未按要求聚焦解决融资瓶颈等不符合中央关于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的问题;“重大项目审计”情况中,反映了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相关任务部署和要求偏离预定目标等不符合政策初衷的问题。
 
三是把审计建议当课题研究。今年审计报告立足党中央新部署新要求,结合审计发现,提出4条建议:结合专项债券、金融等领域发现的具体问题,从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及政策之间衔接协同等方面,提出“推动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兼顾,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针对预算分配管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重大政策落实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提出“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针对金融风险、国企重大投资损失风险、资源环境政策落实执行不力等问题,提出“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严格监督约束权力运行”。针对预算绩效管理较为薄弱、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不严格等问题,提出“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现代财税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支撑性制度。历年审计工作报告均重点展现财政审计的成果,推动现代财税体制建设。”汪德华表示,财政审计的特点是发现问题的背后往往存在体制性、机制性矛盾,问题领域就是现代财税体制建设的重点方向。因而财政审计特别需要坚持研究型审计理念,将问题发现与推动改革深化贯穿起来。
 
研究型审计更加注重回应关切、不回避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彬斌表示,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明显增加了关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城乡义务教育等科教领域审计情况的篇幅,更加系统地彰显审计监督以“国之大者”为中心,覆盖公共资金使用的所有领域,客观曝光典型问题,不回避社会热点。
 
整改格局初步成型
 
5月23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要把督促审计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对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要严肃问责。
 
“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初步成型,审计工作‘下半篇文章’更加权威高效。”侯凯表示。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截至2023年4月,对2021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已整改问题金额8501.11亿元,完善制度2900多项,追责问责1.4万多人。
 
据了解,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牵头开展专项审计整改,加强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打出一套审计整改“组合拳”,有效形成整改合力。如中央组织部将审计及整改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机构对审计查出的突出问题开展跟踪监督,把审计及整改情况作为监督政府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参考;中央审计办、审计署开展审计整改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推动压实整改责任、增强整改质效。
 
在重点督办方面,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线索及时移送、及时查办、及时反馈机制,以审计监督为起点、以案件查办为切入点、以地方主体责任落实为落脚点的贯通协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铲除了一些严重阻碍改革发展的“毒瘤”,惩治了一批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蝇贪”。
 
“本报告反映的是此次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审计署依法征求了被审计单位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对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依纪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处。”侯凯表示,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今年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在以往年度的审计工作报告中均不同程度得以揭示,反映了相关领域可能存在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审计监督应坚持久久为功的理念,在多年努力下,一些牛皮癣问题终将得到改善。”汪德华表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