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列业务流程,明确业务各环节
你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公司在靠什么赚钱?有哪些业务?业务中有几个环节?这几个问题主要是帮助我们明确公司的业务流程。
明确了业务的各环节,下一步,我们需要整理出所有现行的财务和业务相关制度以及对应的审批流程,对照业务情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确认。
一方面是确认制度或是审批流程是否有缺失。一些中小企业,对于制度和流程控制没有太多的重视,所以只针对财务的付款报销制定了财务制度和审批流程,业务的制度和流程是缺失的。在这种情况下,业务会处于一种高风险的状态,因为没有人进行管控,业务部门首要还是要促成交易,对于风险的判断会有一些缺失,这样无疑增加了公司整体的风险。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制度和审批流程的缺失,也要判断现行的制度和流程是否合理。对于某些行业来说,行业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业务也会随之进行调整。在业务变动频繁的情况下,制度可能某些条款就不再适用了,不符合企业现在的情况。
确认各环节中财务参与的部分,以及是否可以用财务数据进行监控
上图中并非所有的环节都有财务的参与,涉及合同签署以及收付款和结算相关的环节,才会有财务的身影。
例如选品的好坏会影响直播的销量,最终反映在直播结算数据中。通过对于财务数据的各维度对比和复盘,可以发现存在于业务环节中的问题和风险,这就是财务数据的监控作用。
通过上面三个步骤,我们可以标注出存在风险的业务环节,有些风险是已经发生的,有些风险是尚未发生的,针对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利用一些手段进行调整。
清晰的职责划分,能够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应该参与的业务环节以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避免出现一个事情多头管理或是一个事情无人管理的情况。
可以出具岗位职责说明,来约定每个人负责的工作以及应尽的职责,在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填充相应的负责人或是责任部门,提高各部门的协同性,降低了跨部门的沟通成本,同时也最大限度提高了运营效率。
这个标准类似于一个指导手册,让大家明确每一项业务环节需要怎样操作,草拟公司的标准版合同、设定不同品类直播商品的选品标准等等,都属于设置业务标准。标准的设置,一方面让业务明确公司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标准来引导风险的降低。
如果公司存在大额的采购行为,那么采购制度就是必不可少的。制度对于采购中相关采购人员的权限、采购的流程、采购商品质量的把控等进行约定,明确采购环节中每个部门的责任,制定标准,把控风险和降低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完善制度之后,相关的审批流程也要随之调整,根据组织架构以及职责分工,保证流程中不存在重复审批,不存在应有的审批人员缺失,也要去除与流程不相关的人员的审批环节,尽量让流程缩短,降低审批所需要的时间。
有些流程可以按照金额进行控制,每个级别设定不同的审批权限。例如财务付款可以设置5万元以下只需要财务经理审批,50万元以下需要增加财务总监审批,超过50万元需要总经理审批,这样使管控有层级,每个级别权限不同,相比所有付款都需要总经理审批,无疑提高了效率。
即使不是财务管理的岗位,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合理情况,也可以认真进行思考。这种情况为什么会产生?会导致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是否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怎样可以减少这种情况产生的可能性?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或许就能解决一些麻烦,少背一些锅。
结束后的碎碎念:有些人可能觉得,我只是个会计,内控管理这种事跟我没什么关系。如果抱着这种想法的话,可能很快就会进入瓶颈期。提升专业能力,需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补充、增加案例分析来扩充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遇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可以多问几个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自我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