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对计算机技术中心主任王智玉下命令:“你们今年务必要把中级培训搞起来!”
进入21世纪,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快速发展。审计组在金融审计、海关审计和大型中央企业审计中,经常遇到打不开账、无法正常开展审计等问题。办好中级培训,将人才培养作为“牛鼻子”、突破口,成为审计署破解困局的重要举措。
中级培训需求特点突出。一是以实用为评价标准。审计人员经过学习能否在审计现场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审计人员学习是否合格、能否取得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证书、培训是否成功的标尺。二是培训内容跨学科。参加培训的审计人员大多有经济学等专业背景,中级培训内容则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求“听懂”,还得“会干”。三是培训对象为在职干部,其中包括一部分处级领导干部。
为了办好培训,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联合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积极筹划培训方案。
计算机审计怎么干,中级培训就怎么教。关于计算机审计,最初的想法是开发审计软件。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根据审计需要编写小模块,或者审计人员提出业务需求,由专业人员开发审计软件等。围绕这样的应用场景,中级培训设置了计算机基础、网络、数据库、VB编程、会计电算化、审计软件等六门课程,在2001年5月启动了第一期中级培训班。
然而,在实践中,以开发审计软件推动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想法逐渐被培养审计人员利用结构化查询语句工具灵活开展审计工作所替代。审计工作具有高度灵活性、不确定性,不同审计对象业务流程、数据结构、风险特点、违规手法差别非常大。“写死”的审计软件模块复用性不强,难以持续发挥作用。审计人员通过中级培训发现,不一定要开发审计软件,通过在数据库中编程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就能简单灵活便捷地解决问题。随后,审计署多次调整培训大纲,逐步弱化了VB编程课程的要求,增加了数据库编程的课时安排,将审计软件课程调整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会计电算化调整为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
为了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审计工作需要,培训班邀请资深专家和领导做每一期的开班讲座,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大家对计算机审计的学习热情。安排审计署计算机审计经验丰富的干部授课,把审计案例、经验技巧贯穿课程始终,确保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组织学校老师参加审计项目,在实干中理解审计工作,把握审计人员的实践需求。有的老师将自己在审计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有的老师拿出模拟数据,组织学员分组竞赛,展示分析成果,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成就感。
审计实践、中级培训、审计理论研究,产学研三位一体推进。随着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审计研究的不断深入,授课内容也相应调整。当认识到计算机审计不是简单的数据处理问题后,授课老师开始从审计角度重新思考,提出了从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数据、审计人员等方面规范引领计算机审计发展的观点,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审计》杂志。在授课内容上增加讨论审计计划阶段如何调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内容,并以工业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为例,讨论如何将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应对措施)与电子数据相结合开展审计工作。
中级培训课程学习强度大。学员白天学习新知识,晚上还要完成上机操作练习。为了调动学员积极性,除了增加课程吸引力以外,培训班还注重严格考试纪律。中级培训打破了在职培训保通过的惯例,对于考试未达到要求的,不予发放中级水平证书。因此,所有学员全力投入学习,提高本领。一些干部后来学以致用,取得可喜成果,以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果为中级培训增辉添色,使中级水平证书成为审计机关最具含金量的证书。
《“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目前审计工作还存在审计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层次和水平有待提升;主责主业聚焦不够,审计工作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较突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事业发展需要,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审计组织方式需进一步优化等短板。审计机关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力补短板,以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当前突破工作“瓶颈”的切入点,切实担负起科技强审的历史使命,为助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