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提高政治站位 紧扣职能定位 有效发挥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用

202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要切实担负起审计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继续在发挥宏观调控“工具箱”作用方面作出新贡献,把推动防范化解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审计可以发挥宏观调控“工具箱”作用,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宏观调控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参考。审计还可以发挥国家经济安全“守护者”作用,通过审计发现风险、防范风险,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保障。

要有效发挥审计宏观调控“工具箱”作用,必须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主责主业,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依法全面履职,聚焦重点发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首先,要加强审计监督,促进财政资金规范使用。审计机关要重点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财政资金规范使用。

其次,要加强审计监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审计机关要重点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要加强审计监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审计机关要重点加强对金融风险、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风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等方面的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四,要加强审计监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审计机关要重点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外资利用、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审计可以发挥宏观调控“工具箱”作用,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宏观调控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参考。审计还可以发挥国家经济安全“守护者”作用,通过审计发现风险、防范风险,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保障。要有效发挥审计宏观调控“工具箱”作用,必须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主责主业,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依法全面履职,聚焦重点发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科学把握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审计机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统筹发展和安全,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深化改革,有效发挥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用。

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考虑和实践要求,提高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在经济监督中体现政治导向、政治要求,善于从审计揭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良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把握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运行逻辑,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系统观念,扎实开展研究型审计。把财政、金融、企业等领域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去分析看待,把各领域存在的具体风险隐患置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中去定位研究,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多维度切入分析,增强审计工作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以推动深化改革和全局发展带动解决局部问题与突出矛盾,深入揭示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既要防范“黑天鹅”事件,也要抵御“灰犀牛”事件。

发扬斗争精神,及时揭示重大风险隐患。审计要充分发挥专业性强、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等优势,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敢于较真碰硬,精准把握风险表现形式和叠加发展趋势,及时揭示不良苗头和有害倾向,形成审计震慑。注重跟踪评估风险变化,及时揭示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对重大风险隐患的敏感性和认知力,精准研判,及时预警,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推动源头治理,切实加大审计整改督促力度。要牢牢把握揭示风险隐患最终目的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目标定位,及时揭示各地区、各领域、各主体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风险管控漏洞和薄弱环节,深入分析引发风险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加大审计整改督促力度,压实审计整改主体责任,推动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长效机制。

精准聚焦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任务

审计机关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盯住重大风险领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审计着力点和切入点,深入揭示重大经济贪腐、重大财务舞弊、重大财政造假等突出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

围绕财政安全,聚焦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财政运行管理风险、财政结构绩效风险并存,一些地方政府性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长期高位运行,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加大,区域性财政风险累积。审计要在摸清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隐性债务规模结构和增长变化的基础上,推动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更好发挥财政收支审计监督效能,促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规范财政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逆周期调节能力,更好实现公共财政和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围绕金融稳定,聚焦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金融稳,则经济稳。要充分认识经济与金融共生共荣的关系,准确把握金融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审计揭示风险隐患,促进完善风险处置机制,推动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在金融监管机构职责履行情况审计、金融机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及资产负债风险情况审计中,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和法人治理风险,深入揭示金融运行脱实向虚、信用过度扩张、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实行穿透式审计核查,防止通过表外业务、影子银行等方式过度扩张信用,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违反国家产业政策领域、违规发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聚焦防范化解国资国企运营风险。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审计要紧紧围绕国有企业落实国家战略情况,重点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重大投资决策合规性以及风险防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境外资产安全等情况,深入揭示“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执行不到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偏离主业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等问题,严肃查处重大财务造假、披露虚假信息、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完善和强化内部治理与内部控制,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聚焦防范化解重大生态损毁风险。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节约能源资源为目标,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和相关专项审计,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被审计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禀赋及管理现状等,关注生态环境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耕地保护等目标任务落实,及时反映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新情况及风险隐患。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和组织方式,重点关注重大资源毁损、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