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年前,中国拥有了第一个桥梁制造工厂——山海关造桥厂。这是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所属企业中铁山桥的前身,他的早期队伍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和铁路建设的开拓者,开启了中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先河。
中国中铁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扛起央企职责,践行建造精品、改善民生的神圣使命,积极打造“中国高铁”“中国大桥”“中国装备”等一系列国家品牌,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内部审计作为党和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强监督、防风险、促管理的职能作用,为“中国建造”大跨步前进筑牢坚实根基。
从青藏铁路穿“生命禁区”全线建成通车到京沪高铁谱写中国铁路建设“最高标准”,从手握高速铁路建造成套技术、桥梁建造技术、隧道及地下工程建造技术、“四电”集成技术、勘察设计等技术领跑全球到“走出去”打造国外重点项目精品工程⋯⋯中国中铁业务范围涵盖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机场、港口、码头等基本建设领域,下属企业户数多、分布广、经营风险大,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形势复杂、专业性强、人员力量不足等多重困难挑战。
中国中铁内部审计人员在天津地铁4号线专项审计现场核实工程量
立足国企改革新任务、市场竞争新形势和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中国中铁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强化集中统一管控能力,拉开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序幕。挂图作战、跑表计时,改革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坚定。
中国中铁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文件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工作部署要求,2019年1月,成立由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裁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总会计师、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董事会秘书担任副组长,公司纪委、审计部、法律合规部、办公室、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同年5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审计工作改革的通知》,明确所属二级单位成立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公司各级审计机构自觉在本单位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自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累计审议总部审计管理改革方案、年度审计计划等重要议题184项,健全完善了党委书记、董事长分管,审计部对党委、董事会负责,并接受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和指导的审计工作领导体制,也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的功能效用。
“一直以来,我们面临着审计项目实施与新时期审计工作管理要求不匹配、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高度分散、高标准审计质量要求与临时抽调参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相对不足三大矛盾。”中国中铁审计部部长王新华说,“这要求我们集中充实总部审计力量,加大‘上审下’的工作力度,打通限制公司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
2021年,中国中铁在总部人员定编精简22%的背景下,集中选配80名审计人员,由审计部垂直管理,在审计业务相对集中的北京、武汉、成都三地设立区域审计中心,在出入境相对方便的北京成立境外审计中心,形成审计部主“管”,审计中心主“审”的“1+3+1”审计管理体系。审计部和审计中心共同接受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的考核评价,审计部以计划完成、审计质量为重点,对各审计中心开展考评。
中国中铁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研讨交流
审计部作为审计制度和审计标准的“研发中心”、审计计划实施的“调度中心”、审计质量监管的“控制中心”,形成了从审计计划拟定、审计质量过程督导,到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审计成果运用、违规经营投资追责、审计警示教育的审计业务全流程管理闭环。审计中心则是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督导队”、查找并督促问题整改的“战斗队”、揭示并促进化解风险的“消防队”,紧盯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风险,加大对各投资集团重点投资项目、所属单位重大工程项目的审计力度。
在审计部统筹指导下,各审计中心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审计重点,2021年,共实施重点审计项目84项。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落实“1+N”审计工作思路,开展财务收支与内部控制审计、年度经营绩效复核工作、投资项目的过程经济评价和后评价、重点工程项目审计、亏损企业和重大亏损项目审计以及多个专项审计。
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以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紧盯主要矛盾,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审计质量。“1+3+1”审计管理体系的确立,科学界定了审计部和审计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职责权限,构建了审计管理与审计项目实施并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提供了坚实保障。
制度创新是中国中铁提升内部审计管理能力的点金石。中国中铁结合国务院国资委和审计署的有关要求,参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准则体系建设情况,梳理优化了《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等23项审计规章制度,为指导各级审计机构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审计管理水平提供了遵循和指导。
受体制机制限制,中国中铁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存在着“重审计项目实施、轻审计业务管理”的现实困境。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后,审计部加强了对审计中心审计质量的全过程管控,建立了审计周报制度和审计报告“三审”制度,不断强化审计项目检查和在线督导。
中国中铁内部审计人员在滇中引水专项审计中,现场查验弃渣场运行情况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王新华表示,“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它充分体现在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上。”
审计报告“三审”制度的设立,为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审”,各处室完成审计项目后,将审计报告递交各审计中心组织内部评审;“二审”,经审计中心内部评审的审计报告,提请审计部初步审核,再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领导人员意见;“三审”,审计中心结合征求意见修订审计报告,提请审计部审定。审定的审计报告,由审计部统一提请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发布。
从“面”上启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到“点”上加强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把控,既做到了推动揭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又避免了因重审计过程轻结果运用导致审计成果流失。
2020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出台《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探索建立与其他业务部门差异化的内部审计考核体系”。事业发展需要强劲人才引擎,为持续优化审计团队结构,切实发挥人才创新制度优势,中国中铁以差异化考核激活发展动力。
“差异化,既体现在与其他职能部门有差异,又体现在与以往的考核方式有差异,根本上是为了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新华这样理解差异化考核。
中国中铁将差异化考核制度作为健全完善审计人才管理体系的“关键一招”来抓。这一强化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人才活力的创新之举,打开了内部审计评价客观、活力增强、协同有力的新局面。
2021年,中国中铁拟定审计机构差异化考核方案,当年获批,并按该方案实施了对审计部及部门负责人2020年度的绩效评价。之后,结合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要求,对《审计工作考评规定》进行修订,在完善对所属单位9个方面65项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年度绩效考核执行差异化考核方案。
方案规定,作为审计监督对象的所属单位和同级业务部门不参与对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负责人的绩效测评。所属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负责人由上级审计机构和本级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共同考核,其中上级审计机构的考核权重为50%。
考核设立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审计制度、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整改、工作质量、审计配合、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团队建设和基础工作等九个方面的指标。按照各考核指标的计分方法,在标准分的基础上,对考核事项分别按加分、扣分的方式开展量化考核。其中:标准分为 100 分,加分以考核事项基础分为加分上限;扣分扣减至考核事项记零分为止,不计负分。
差异化考核制度的建立,完善了内部审计机构考评体系,提升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考核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对激励广大审计干部更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有着重要作用。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也为中国中铁内部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如何推动审计整改成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中国中铁多点发力,克服以往重审计轻整改、审计整改机制不足、审计成果价值挖掘深度不够等难点,建立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印发《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健全公司党委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机制、董事会对审计整改工作的监督机制、经理层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落实机制。以“问题”为导向,以“见效”为目的,落实系统整改、专项整改,探索将解决好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结合起来,推动有效整治顽瘴痼疾,着力补齐企业发展短板弱项。
为深化审计报告成果应用,集中给“共性”问题“开药方”,中国中铁建立了常态化审计警示教育机制。每年度定期召开审计警示教育大会,形成会上披露违法事实和追责问责结果、会后各相关单位进行内部管理反思的系统整改模式。2021年,审计部就80余份审计报告进行研讨总结,针对投资业务管理、三级工程公司管理、项目管理等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共性”问题。通过警示教育大会,加大审计案例的内部曝光度,以案说法,推进共性问题专项整治。面对审计和责任追究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管理缺失、监管失灵、违规决策和管理顽疾等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加强问题原因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和解决方案。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要以案为鉴、提高认识,进一步抓牢抓实思想教育,推动整改工作落实落地。
面对审计报告中个别企业存在的重大管理缺失、重大资产损失、重大经营风险等“个性”问题,中国中铁制定并实施《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约谈规定》,向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下发约谈通知书,明确约谈事项。之后,审计部会同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约谈会议,进行告诫谈话,提出管理建议、责令整改追责。2021年,审计部组织开展了两批次的审计约谈,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到位。
微观上,探索“共性”“个性”问题齐抓共管;宏观上,中国中铁将视线聚焦到优化审计整改体制上来——构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闭环工作和协同监督管理体制,为提升审计价值筑牢制度保障。
建立整改问题清单、约谈、移交、追责、考评等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闭环工作机制,全面增强了中国中铁排查整治、巩固提升常态长效监管能力。一是要求各级审计机构建立审计问题清单,完善审计发现问题台账。被审计单位和相关责任部门对照审计问题清单,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表。整改期限届满,及时将整改结果书面反馈审计机构,由审计部门审核认定、对账销号。二是对国务院国资委、审计署监督检查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纪律检查、巡视巡察等工作提出的整改要求,存在拒绝整改、拖延整改、整改不力或弄虚作假、屡查屡犯的相关单位,由上级审计机构进行约谈,并依据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相关要求,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是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情况的考评,以前年度审计问题未实现全部整改、当年审计问题整改率未达到 80%的单位,不得参评年度审计先进单位。科学设定指标,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被审计单位业绩评价体系,促进各单位夯实整改责任,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
中国中铁2021年度警示教育大会现场
“为加强审计资源统筹,加大协同力度,切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审计监督更有力有效,构建大监督体系是重要举措。”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说道。
近年来,中国中铁为增强内部监督协同效应,构建审计与纪委、巡视、法律合规协作配合的“四位一体”大监督格局,建立了监督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共同督促落实的协同监督工作机制。在项目计划制订实施、内部控制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形成联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精准把脉风险,形成整体效应,共同推进公司治理。如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列为巡视巡察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巡视督导,促进被审计单位将整改职责落实到位。
2021年,中国中铁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率突破90%,推动挽回资金损失10.14亿元,完善规章制度967项。各级审计机构累计移交违规违纪线索320项,办结追责事项294件,有效发挥了内部审计震慑作用。
初心如磐,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中国中铁制定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锚定了“四强五优”“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重要制度设计,将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