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以下简称“中级培训”)自200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走过整整二十载,培养了一大批审计一线急需的计算机审计骨干人才,推动审计工作彻底摆脱了“刀耕火种”模式,走上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中级培训高强度、大跨度的学习模式也给审计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审计人难以忘怀的“魔鬼训练营”。
20世纪90年代,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给审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面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和电子数据,审计人员遇到了“打不开账,进不了门”的难题,出现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本领恐慌”。1998年,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明确指出,审计工作如不实现信息化,我们就将失去审计资格。其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强调,“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审计机关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将失去指挥资格、审计机关管理人员不掌握信息技术将失去任职资格”。2000年11月15至19日,审计署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审计系统计算机开发应用成果展示会。正是在这次展示会上,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提议,审计署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学习、封闭培训,经过一两年时间培养出200名计算机类人才,这会是审计机关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支骨干力量。
经过认真筹备,审计署第一期中级培训班于2001年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举办。审计署“借台唱戏”,与该校开展了长达16年(2001至2016年)的合作。中级培训班初创之际就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明确提出“五能”培训目标:能打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能将数据下载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中,能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能在审计现场组建网络,能排除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
2017年以来,中级培训由中共审计署党校、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校院”)承办。校院秉持“瞄准前沿、面向实战、以用为本”的理念,先后两次修订培训课程大纲,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和师资调配,编写培训课程讲义,开发互动式计算机审计实操教学案例,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一大批审计人员通过培训和考试,成长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底,审计署共举办中级培训班56期,集中培训4169人;共举办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级考试”)102次,全国通过中级考试获得证书共计9667人。
同时,地方审计机关也结合本地实际,参照审计署中级培训大纲,按照“急用先学”的思路设计课程,举办了独具特色的“自培、自考、自发证”式中级培训,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地方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审计署党组的高度重视下,中级培训经过多年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参加过中级培训的学员,不仅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审计实践,还带动本单位人员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高位推动组织
审计署党组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把在职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克服审计任务重、经费紧张等困难,坚持抽调一线审计业务骨干开展封闭式培训,二十年来从未间断。从培训大纲制定、培训课程设置到中级证书签发,历任署领导亲自过问,悉心关怀。署领导多次召开中级培训座谈会,不仅关心培养规模人数,更关心培训的成效和作用。为强化完善中级培训体系,审计署于2007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级培训的意见,推动中级培训和考试工作适应审计实践需要,不断迈上新台阶。
——鲜明目标导向
中级培训从创办之初就有着鲜明的目标导向,那就是服务审计一线,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延展式应用培训,中级培训的内容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审计业务需求的提升,与时俱进,调整更新,积极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尤其是大数据审计的兴起,给中级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自2001年至今,审计署已经发布了7版中级培训课程大纲,搭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培训教材(讲义)和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批优秀的授课师资团队。2001至2016年,审计署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3版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系列教材。2017年以来,校院组织编写(修订)了3版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课程讲义。
——严格规范管理
中级培训采取脱产全封闭式管理,学员每周学习6天,每天8学时,一周安排3次以上的晚自习或答疑会。自2017年中级培训工作整合到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以来,培训班成立临时党支部和班级委员会,划分学习小组,强化学员的自我管理。同时,设立跟班辅导员和课程联系人,全过程跟踪了解学员学习动态,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对学员实行综合考核。此外,还特别注重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与总结,根据培训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优化授课内容、合理选配师资、改进教学形式。
——培养优良学风
中级培训班学员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思维方式转变,掌握计算机审计基本技术方法,课程内容挑战大,学习强度高,考试压力重,中级培训班也因此被称为“魔鬼训练营”。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学员退缩,反而更加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斗志满满、刻苦学习,甚至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学员之间更是互帮互学,相互鼓励。中级培训班始终传承着不怕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学风,也播撒了共同奋斗的友谊种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相关要求,履行好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审计机关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广泛而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大数据审计,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
科技强审,关键在人。审计机关也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厚植科技强审的人才基础。要以中级培训为核心,带动审计信息化培训全面开展,构建审计信息化培训新格局。
——形成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信息化,仅靠单一的中级培训是不够的。坚持走科技强审之路,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新时代审计事业新发展,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形成初、中、高级有机衔接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以中级培训为核心,构建这一体系是十分可行也是十分必要的。初级培训重在打基础,形成计算机审计思维;中级培训重在实战应用,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高级培训重在培养行家里手,解决疑难杂症。此外,还应注重提升初任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审计信息化能力。针对不同的层级设置不同的班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让各类审计信息化培训相得益彰、务实管用。
——构建分工负责的培训格局
为有效解决目前审计信息化人才需求旺盛、仅靠审计署的培训资源无法满足培训需求的矛盾,应当按照区别层次分级负责、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思路开展培训。审计署每年举办两期左右针对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业务骨干的中级培训及考试。省级审计机关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务实管用的各类培训班,自行组织考试并颁发证书。审计署通过举办师资班、合作开发教学案例、交流分享培训经验等方式,为地方审计机关提供指导和帮助,形成各地审计机关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审计信息化培训格局。
——打造更加贴近审计实践的培训内容
二十年来,中级培训的大纲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服务审计一线、以用为本、面向实战的初心始终未改。中级培训一直在反映审计工作前沿和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方面砥砺深耕,围绕务实管用的原则,不断优化改进课程设计和师资选配。
2017年以来,中级培训的目标由侧重基础知识转向侧重实践应用,更加注重国产化技术应用,更加注重培养学员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打造“业务骨干上讲台、优秀案例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目前,在中级培训的课程中,信息技术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内容的课时数占比60%以上;授课师资中,来自审计一线的业务骨干占比70%以上。中级培训课程集中体现了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培训内容既源自审计实践,又服务审计实践,力求学用结合。
——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中级培训历来重视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堂练习、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学员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占比50%以上。2017年以来,中级培训加大了互动式、模拟式教学的比重,突出了案例式教学的应用。为了贴近审计实践,中级培训专门开发了互动式实操审计案例课程,将审计工作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问题和业务数据进行加工、提炼和脱密,以任务分组、案例实操和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教学,使学员充分体验计算机审计的现场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极大增强了学员的实战能力和自信心,有效提升了培训效果。
回顾中级培训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使命坚定,展望未来,信心倍增。科技强审的号角已经吹响,乘着大数据时代的东风,审计信息化培训工作扬帆远航,前程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