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强核强国”目标下的审计担当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其历史可以直接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充分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一大批建设者在沙漠里争分夺秒研发核技术,于是有了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蘑菇云”。新国从此迈入核大国行列,核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核科技工业的开拓者,中核集团先后创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海外首堆投入商运”等多项“新中国第一”。同时,积极拓展核能应用范围,拥有极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

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中核集团和原中核建集团合并重组的重大决策。新的中核集团建立起先进核能利用、天然铀、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核心产业,以及核产业服务、新能源、健康医疗等市场化新兴产业,形成更高水平的核工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显著提升了我国核工业的竞争实力。

新的历史时期,中核集团以“强核强国、造福人类”为己任,提出了“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世界核工业强国”的“三位一体”奋斗目标。为了保障这一目标的落地落实,中核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坚持守土有责,凭借“离得近、看得清、响应快”的优势,积极发挥内部审计强监督、控风险、促发展的职能作用。

强监督
新时代,党中央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不断强化。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也是中核集团等中央企业的历史使命和重大任务。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是中核集团资产体量最大的子公司,是中核集团安全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是核电业务的开发主体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通道。

从中国大陆核电实现“零的突破”,到“华龙一号”投入商运,再到“玲龙一号”落地海南、示范快堆在霞浦核电高效建设、燕龙低温供热堆、高温气冷堆等协同推进,中国核电支撑起我国核电事业的半壁江山。截至2021年,中国核电拥有控股子公司28家,参股公司10 家,合营公司1家,总资产规模超3900 亿元,员工总数约1.5万人。

面对这一核心业务板块,如何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护航?中国核电的应对策略是,推行风险与价值双导向、人员与任务双集中的“大集约”管理模式,创新构建高效集约的审计监督机制。在中核集团审计与法务部副主任栾韬看来,这种管理模式提高了公司规范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在独立监督、服务战略、防控风险、增加价值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核电审计中心(以下简称“审计中心”)自2017年7月挂牌成立以来,即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大集约”审计中心模式。在该模式下,中国核电本部及各成员单位60余名审计人员全部纳入审计中心统一调度和管理。通过强化核电板块内部审计工作一体化垂直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审计计划统一下达、审计力量统一调配、审计标准统一制定,使有限的审计资源获得高效配置。

审计中心的高效运作及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实现了中国核电与所属单位内部审计的一体化管理,全面集约核电系统内部审计资源,而且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前提下,从管理体制上确保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高效高质运作,审计的权威性得到了增强,效率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017年,审计中心通过审计调查发现,部分运行电站库存金额与单堆库存超过相关指导库存标准。

中核集团内部审计人员赴项目现场开展工程物资盘点核查工作

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认为“这不利于库存压降,容易隐藏风险,必须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经公司党委研究同意,一支来自审计、采购、库存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很快组建了审计组,秉承“看一件、干一件、想一件”的原则,对库存管理开展了为期3年的持续专项审计和跟踪落实审计。

2018年,为摸清运行电站库存情况,以问题倒逼库存领域管理提升,审计中心对一家典型运行电站开展解剖式审计。通过摸底发现库存管理问题6项,促进承办管理控制,推进板块内库存领域的管理提升。

2019年,审计中心对其余4家运行电站开展全面库存审计,实现了运行核电库存管理审计全覆盖。审计在发现问题的同时,针对5家运行电站库存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发现存在采购需求等8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提升库存管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降低了库存。

2020年,审计中心继续开展了对5家运行电站库存整改及管理提升的审计,重点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等。

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各成员单位积极落实整改,有力促进了库存管理和压降,建立了库存管理长效机制,整改后库存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扭转,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以‘大集约’为特征的审计中心模式为公司改革发展、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审计资源集中、任务共定、高效运作的良好机制。”原中国核电纪委书记兼总审计师胡松表示。

据胡松介绍,审计中心2017至2019年还持续对所属18家成员单位采购领域开展专项审计工作,审计资金量数十亿元。专项审计促进相关成员单位节约了大量采购资金,推动了采购领域改革,使企业改革成果得到了巩固。

核电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工程管控复杂。因此,工程管理审计一直是中国核电专项审计的重点。2019至2020年,审计中心分别组织对两家电厂4台机组工程建设及管理情况开展在建工程审计,共发现问题24个,提出审计建议11条,同时对工程投资、现场安全管控、主设备制造三方面风险进行揭示分析。工程管理审计为后续核电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管控等提供了经验,对于高质量推进“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仅在2021年,审计中心开展审计业务121项,审计资金量1480亿元,提出审计建议317条,审计整改率均达到100%。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得到充分彰显。

控风险

防控风险是内部审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企业内部审计面对的风险包括重大项目管理风险、改革改制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会计信息质量风险、境外资产风险等。中核集团审计部门在具体审计工作中,注重及时揭示风险隐患,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堵塞漏洞、完善管理,为公司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审计支持。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是我国唯一的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工程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综合基地。基地建成后,以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新中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以此为基础,原子能院在我国‘两弹一艇’研制攻关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原子能院总审计师李树源介绍,原子能院承担的主业为纵向科研,每年承担国家不同渠道的科研项目。原子能院内部审计部门将重大项目、科研项目等审计作为年度重点任务。坚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致力于防范风险,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查错纠弊、决策支持和价值增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0年,原子能院在内部审计中发现某外协加工合同存在潜在风险漏洞。其中加工产品模拟件,合同价格构成料工比例巨大。即使考虑到充分的加工损耗等情况,模拟件产品单价也达到审计测算产品模拟件单价的数倍。而且,后续定型批量生产件的单价与模拟件单价相比差距过小,批量生产件价格明显过高,毛利率远高于正常的市场水平。审计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原子能院委托加工的设备属创新型设计,非标制造,无先例,科研人员不掌握成本计价的科学方法,对如何合理测算外协件加工成本手段不足,议价能力也有所欠缺。

为合理控制成本,防范国有资金流失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建议引入合同价格预审核机制,对新型设备、构件等外协加工或采购,特别是金额较大、单一来源的采购,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价格预审核工作。

审计报告引起原子能院领导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了审计建议,聘请专业机构协助,开展价格预审核工作。截至目前,内部审计部门已对6家承制单位开展了12次价格预审核工作,成功降低合同报价8175万元,有效节约了项目资金,实现对重大项目保驾护航的作用。

“审计部门有责任担当重大项目验收前的最后一道防线。”李树源表示,对重大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强。

对此,原子能院内部审计部门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主动作为,围绕院科研生产和建设中心任务,开展重大项目预审计工作,守好项目验收前“最后一道防线”。建立“计划—自查—预审—整改”四步走流程,科学分析被审计单位审计需求、确定年度项目审计计划、项目事前自查、项目预审计、定期跟踪项目整改情况。持续增强重大项目审计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

通过持续对重点重大项目开展年度经费使用情况财务决算预审计,实现了及时有效监督,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整改。原子能院某项目在验收审计时,被确定为“零审计问题、零资金审减”,“项目把关、揭示问题、预警风险、服务发展”的审计监督服务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原子能院每年承担较多的科研项目,项目批复购置的设备,由项目单位根据要求及时办理资产登记、保管手续。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某科研项目审计时发现,科研项目研制工作中形成的设备,由于实验装置较大,受场地影响,对此方式形成的科研样机大部分放置于外协厂家,存放在异地,未进行定期盘点,未建立资产台账,未对实物进行有效管理,且缺乏对此类资产的保管、使用及研制期结束后如何处置等相关管理制度。

中核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在核电站开展库存盘点审计

此问题得到原子能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下,相关单位对异地存放,外协形成的科研样品样机按资产进行管理,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及样品样机信息统计表,明确此类资产的保管、使用、研制期结束后处置等内容,确保资产的准确完整性,避免出现风险隐患,为后续资产有效管理奠定基础。

“立足内部审计职能,及早识别、预警和有效防控潜在重大风险,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一直是我们努力践行的方向。”中核集团审计与法务部审计处处长李祥表示。

促发展
如何围绕主责主业,发挥内部审计独特优势,在促发展上用心用力?中核集团各级内部审计部门紧扣公司改革发展主题主线,紧扣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研攻关、重大经营活动、重大改革举措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审计,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中国铀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铀业”)是中核集团天然铀产业的经营主体,也是我国天然铀资源的保障主体,肩负着为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提供铀资源保障的崇高使命。

中国铀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下属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场

新疆伊犁铀矿资源丰富。中国铀业下属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的铀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是国家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对于提高国内天然铀资源供给能力、建设绿色矿山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项目周期4年,总投资约1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由中国铀业审计与法务部组织实施了具体审计。

为确保项目完成最终验收,尽快投入天然铀生产,中国铀业审计与法务部抢抓时机,迅速抽调熟悉项目、财务、采购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审计组,拟好审计实施方案后立即奔赴新疆开展审计工作。

隆冬腊月,伊犁寒风刺骨。内部审计人员每天加班加点,抢时间、抓进度,不定期召开碰头会,讨论项目进度和发现的主要问题,坚持三级复核制度,确保审计质量。本次审计中,最困难的是现场盘点工作。虽然项目现场已经大雪封山,可内部审计人员为了审计质量不打折扣,仍然坚持到现场盘点钻孔数据及设备。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低温下,他们踏着过膝深的积雪,顶着凛冽的寒风,脚上套着两个大塑料袋当雨鞋,带着技术员翻山越岭,举着定位仪跑点测线核实钻孔、盘点井场抽注设备。

审计组通过大数据技术方法筛查地质资料,应用“卫星定位选点+现场核实”的审计方法,准确识别出承包商钻孔施工的偏差,审计出数万米无效的钻探工作量和一批与建设内容无关的仪器设备。该项目共计审减资金、促进节约投资数千万元,为项目完成验收提供了保障。

中国铀业总审计师周小平认为,天然铀绿色矿山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审计,保障了全国首批绿色矿山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按期高质量建成,为我国战略资源安全稳定供应奠定了基础。

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原子能”)是中核集团独资设立的核燃料产业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核燃料生产商、供应商及贸易服务商。内部审计部门紧密围绕中国原子能改革发展中心任务,以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1年,中国原子能所属某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其全资子公司总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穿透公司“业绩表现符合预期 ”的表象,深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针对经营决策机制不健全和权责不清晰、科研能力提升和经济增长缺乏后劲、产权管理不规范等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

审计发现问题得到了上级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在后续推进审计整改中结合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果断施策,通过完善公司党的组织、修改子公司章程,与子公司经营班子签订任期制契约化责任状,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经营班子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

整改成效是检验审计能否真正促发展的关键。为了将整改落实到位,中核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对此颇下功夫。中国原子能所属某单位是我国最早建设的核燃料生产基地,是我国核燃料生产重要骨干企业,曾为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审计发现一些问题牵涉公司多个单位、部门,如项目批复、监管方面的问题涉及战略部、基建办等部门,采购方面的问题涉及商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涉及所属建设单位等。但审计报告提出的整改要求,在多部门协调推进方面存在落实难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出现“边改边犯”的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公司不断完善审计整改制度流程,在审计建议中针对不同部门涉及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要求并单独定期报送整改情况,将部门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通过这一方法,问题及时得到整改,审计成效得到公司领导层的高度肯定。

中国原子能党委书记、董事长辛锋认为,内部审计要把握工作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要围绕问题、短板和风险点开展审计,突出审计成果运用,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