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谋划 强化分析研判
坚持系统思维 加强数据赋能
由点及面,增强贯通性和穿透性。现场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聚焦主责主业,紧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恪守审计权力边界,对发现的审计疑点贯通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个层面的履职行为,穿透事项结果,反映问题本质,做到上下贯通、由点及面、深入核查,力求一项政策措施既揭示决策部署也反映落地效果,一笔资金既查预算安排也查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形成完整的监督链条。如政府投资板块,审计发现项目部分建设内容的建设责任主体是社会企业,存在由于社会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项目未按期完工的问题,审计组在确定问题和取证时,向上追查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情况,向下分析项目未按期完工造成的后果。
“花钱见效”,强化成本意识和绩效观念。近年来,对地方政府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的审计内容逐渐丰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审计组探索将政府制定落实政策、组织开展项目、管理使用资金等情况纳入审计范围,聚焦财政资金要求怎么花,实际花了多少,花得好不好,从资金绩效评价向政策绩效、管理绩效和使用绩效评价等方面拓展。如财政板块加大对产业扶持政策、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文本、公务用车管理台账等分析力度,在评价政策绩效、专项资金绩效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国资板块对基金的投入和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全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量排名前五的工程建设主体中有区属国有企业的特点,政府投资板块对相关企业政府投资建设资金的收支余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审计发现基金目标规模未达成、长期闲置,大量财政资金在乡村和区属企业结存、滞留,未充分发挥效益等问题。
围绕特点,加大数据分析力度。针对各板块的业务特点,审计人员运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天眼查等工具开展审计;发挥大数据审计技术在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查找疑点、归纳提炼等方面的作用,将Python、SQL Server广泛应用于财政、国资等领域,并形成审计案例;开展跨领域数据间的比对关联分析,发现政策执行中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土板块在核实新一轮百万亩造林项目完成情况时,调取造林数据导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结合多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逐个图斑进行审计认定,最终发现当年造林任务完成量不准确、造林占用耕地等问题。财政板块在核查财政主管部门履行绩效目标形式性审核职责过程中,通过分析标准Excel表格结构,编写Python程序,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批量汇总,将部门填写的各类绩效目标整理为结构化数据,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对其中数量指标、进度指标、成本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建模。审计发现该区近300份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存在绩效指标填报未细化、指标不明确、不可考核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审计人员将填写不合规的指标值导入自然语义分析系统进行分词,计算词频和权重,将词频和权重较高的词汇追加完善至模型中,并将新模型应用于其他区绩效目标表审核事项中。
坚持应用导向 提升报告质量
在报告撰写阶段,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组分析事项层级,从决策、管理到具体执行,再次梳理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职行为,结合事项发生时的背景和当下政策要求,研究和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原因,审慎界定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夯实基础。
如审计发现区委、区政府对某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不当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面临重大损失风险的问题,从问题表现看,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但审计组讨论发现,该问题的决策背景不清晰,缺少原因分析,面对风险,区委、区政府是否采取解决措施也未揭示,责任界定不够客观,需要进一步完善证据链条。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座谈时,对方曾口头表达过支持民营企业脱困的决策背景,但缺乏证据支持。经过多次沟通,最终取得相关证据,且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审计反映的问题,在审计期间就出台了工作推进方案,着力解决相关问题。上述背景和举措均在审计报告上予以反映,力求评价客观公正,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提升报告的可读性和效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