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美,关键在水。
在2022年年底召开的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河北区段、河北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海湾优秀(提名)案例,一幅天蓝水碧、生态优美的美丽画卷在京津冀铺展开来。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生态一体化共建联防,破解资源生态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生命之源,亦是生态之基。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审计机关瞄准水资源管理领域开展协同审计。这是三地审计机关连续第4年协同开展平行审计,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继2019年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之后第二次聚焦资源环境领域开展审计。此次审计涉及京津冀三地水务、水利、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延伸检查了28个区、市落实属地责任情况,反映了京津冀三地在水资源管理全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得到三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水资源管理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促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核心区域,三地山水相连,错综复杂的海河流域水系将彼此紧密联结。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0.7%,却承载着全国8%的人口和灌溉面积,以及10%的经济总量,供用水受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严重制约,水安全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京津冀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资源环境支撑力与发展矛盾尖锐等突出难题。
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治理的协同性和综合性。京津冀三地党委、政府坚持流域共治,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治水措施。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为加强和完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2015年,京津冀三地环境保护部门以共同改善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为目标,签署协议,提出统一监测、协同治污、联动执法,为三地在环境保护领域加强联建联防联治指明方向。
2018年,北京市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一起开展水量、水质、上游行为管控补偿,用于上游地区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及水资源保护等工作。
2019年,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制订《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通过强化节水、充分利用当地水和外调水置换地下水开采等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利用管控能力提升、地下水利用与保护长效机制得到健全的治理目标,为更好地推进水资源综合治理提供了实践路径。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政府重点加强海河流域“六河五湖”等跨界河湖流域的综合治理,打造贯穿京津冀区域的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加强水生态协同一体化保护,并通过河长制等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完善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的协作机制。
几年过去,三地水资源管理政策落实情况如何?水资源管理的效果如何?这些成为三地审计机关的共同关注点。
2022年,京津冀三地审计机关按照《京津冀审计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2025年)》有关要求,由北京市审计局牵头组织,本着“三地联动、计划协同、实施同步、技术互鉴、成果共享”的原则,围绕京津冀三地水资源管理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审计。
三地审计机关经过深入集中研讨,就此次审计的目标和要求达成了共识,强调要坚持服务大局的理念,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通过生态一体化共建联防,破解资源生态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目标,紧紧围绕三地党委、政府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中心工作,力争通过审计“查病把脉”、献计献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以前年度,三地审计机关陆续开展过多个与水资源管理有关的专项审计,此次审计突出“协同发展”和“系统化审计”观念,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节水行动、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决策部署中提出的任务要求为抓手,将水资源开采、供应、利用、保护、治理等管理的全过程贯通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系统审计。
三地审计机关从相关任务指标完成、政策制度执行、管理职责履行、协同工作机制完善等关键环节入手,力求通过审计揭示共性问题和管理薄弱环节,推动和促进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京津冀水污染联建联防联治和“六河五湖”水系全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拓展深化。
审计伊始,三地审计机关全面梳理了各类水资源管理政策70多项。其中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等总体发展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规划以及相关部署方案15项;京津冀三地为落实国家相关规划而制订的省级或区域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方案等45项;京津冀三地制订的工作方案和工作制度以及签署的合作协议等15项。
在对这些政策制度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任务要求,共同编制了协同审计工作方案,确定了统一的审计事项和内容,并由三地审计机关联合印发。
从各类规划、方案和各类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到三地水资源管理协作机制建立与运行情况,再到水资源保护情况,尤其是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情况等,都是此次协同审计重点关注的内容。
审计还根据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等工作部署要求,关注三地水资源开采管理情况;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关注三地水资源利用管理情况,尤其是再生水和外调水的利用情况。除了水资源的管理利用情况,还关注跨界河流流域综合治理情况,以及河长制工作机制落实情况。
京津冀地区山水相依,地域相连,构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态共同体。推动京津冀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在协同。“协同”成为此次审计的关键词。
三地审计机关沿用了自2018年启动三地协同审计以来采取的平行审计方式,注重加强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统筹整合,有效地利用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助力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协同组织,破解“跨界”审计难题。
审计过程中,重点对主管部门的协作工作进行核查,很多事项涉及外地的调查、核实、取证工作,三地审计机关各自成立审计组,按照行政管辖权对本地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审计。虽然三地启动时间略有差异,但主要实施阶段基本同步。在实施过程中,三地审计机关通过协同组织方式,加强沟通协作,将需要对外地情况进行延伸核查的审计事项及时通报共享,由所在地审计机关负责核查,再将核查结果共享给提出核查需求的审计组。这种做法不仅有效破解了“跨界”审计难题,还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形成了监督合力。
——纵横对比,提高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地审计组在工作方案的统一指导下,对三地水资源管理共同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事项进行同步审计。通过三地的横向对比,结合不同年度的纵向趋势分析,更客观、更准确地评价了三地主管部门的工作成效,发现了三地主管部门在相同管理环节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通过对三地不同措施和成效的分析,以及分别与各地主管部门共同研究探讨,审计组在总结三地共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审计建议,推进京津冀协同审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求同存异,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果。
三地审计机关虽然对水资源管理的审计有共同需求,但各地工作都有其特点,审计监督的重点和审计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年度工作安排上也各有不同,时间安排虽然大致相近,但也难以做到完全同步。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此次审计过程中,除了加强三地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外,还注重加强与各自本地涉水审计项目的统筹整合。这些涉水审计项目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按照统一的工作方案,将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审计事项纳入审计内容,既完成了协同审计的任务,又兼顾了本地审计工作的重点和中长期工作思路。其中,北京市是与“北京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统筹实施,同时在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及两个区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3个项目中纳入涉水审计事项;天津市是与“天津市水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项目统筹实施;河北省是与“全省水资源统筹利用保护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等项目统筹实施。
同时,在后期将各类项目中的相关成果有效吸收整合,使审计抽查的覆盖面更广、审计成果更丰富、内容更充实,有效提高了审计质量。
——贯通协调,确保审计内容、成果和质量的统一。
面对三地投入审计资源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审计对象管理体制和工作重点各不相同等情况,此次协同审计采取审计工作方案、审计事项清单、审计报表和审计报告框架“四统一”的方式,加强审计项目的统筹安排、贯通协调,确保审计内容、成果和质量的统一。
在组织方式上,三地审计机关专门成立了审计项目协调小组,由各单位主管领导任组长,业务处处长任联络员,建立区域协查、信息沟通、资料共享和定期研讨等工作机制。这一工作机制在审计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期间,项目协调小组克服新冠疫情等影响,充分调度、合理安排,以电话、视频会议、书面反馈等形式开展多轮协作。对审计工作方案解读研讨,统一认识;及时共享信息和问题疑点,协作突破;深入研讨,统一数据统计口径,交流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定位和管理特点等。
在报告汇总阶段,北京市审计局牵头先后拟定协同审计报表、事项清单和审计报告参考框架,对每个审计事项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和数据提出明确要求,以模板的形式为三地工作报告汇总奠定基础。报告初稿完成后,三地审计机关对问题定性表述、责任界定、问题原因及后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充分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为保证审计质量,北京市审计局还先后召开两次政策跟踪领导小组会议,论证审议工作方案和审计工作报告。
京津冀三地审计机关以真诚合作、开放共赢的态度开展协同审计,充分交流和共享,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审计成果。
审计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京津冀三地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断完善规划和政策体系,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较好。同时,三地政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密切协作,共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京津冀跨界河(湖)长制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进跨界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但三地也存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不足、取用水管理制度落实不严格、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共性问题,以及协作机制落实不完善等个性问题。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提出了加强取水用水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税收和价格杠杆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节约利用、统筹推进“南水”和再生水利用、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互学互鉴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治等五方面的审计建议。在各自向本地政府报送专项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和审计专报的基础上,三地审计机关研究汇总形成了协同审计工作情况报告并向审计署报送了相关成果。
三地政府对审计成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抓好审计整改,加强协作,推进跨区域问题整改提升。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整改主体责任,对要求“立行立改”的问题立即整改;对要求“分阶段整改”和“持续整改”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时间表。
其中,围绕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三地主管部门通过互学互鉴,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并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和工作机制。
为解决三地用水管理不精细的问题,三地水务主管部门综合年度供水计划、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等多方面因素,完善用水计划指标下达工作,提高了用水指标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其中,北京市水务主管部门牵头起草了《北京市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暂行办法》,已纳入2023年度市政府制发文件计划;天津市水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提升计划用水考核率,年用水量在1万吨以上的非生活用水户现已全部纳入2023年计划用水考核。
严格用水取水许可审批监管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取水许可审批事项监管执法不严格的问题,三地水务主管部门对审计发现的取水单位进行逐一调查核实,持续推动落实整改并强化后续跟踪监督,确保取水单位取用水合法合规,分级分类确定应执法的取水单位清单,并依法查处;部分符合条件的取水单位已按照规定补办取水许可证,并完成取水量核定工作;部分未按要求回填机井已完成回填;完善了取水口信息的登记管理。
针对水资源税征缴和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地水务主管部门组织重新核定相关单位取水量,并完善与税务部门工作机制,核实后的单位已移送税务部门进行相关税费的征缴。
针对水资源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及时完成了市级应急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优化调整;天津市水务局与市生态环境局共同落实水环境质量会商机制,互相通报水功能区水质数据和生态补水信息,对水质不达标问题进行分析,共同推动各相关区采取加强污染源治理、入河排污口监管等措施改善水质。
在推动京津冀跨界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和协同工作机制方面,通过审计整改,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津冀两地有关部门对于“飞地”污水排放标准不统一、跨界水源保护区划定范围不足等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相关工作。天津市和河北省相关主管部门于2023年3月先后三次联合开展实地巡查,河北省对标京津标准,起草了《滦河及冀东沿海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完成征求意见。针对流域跨津冀两地的天津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协同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天津市和河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积极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沟通,加强对上游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建议有关部委推动引滦上游地区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工作。
在2022年年底召开的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三地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成效时表示,水环境质量方面,三地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京津冀三地审计机关协同审计凝聚审计监督合力、共促各方齐抓共管,为推动京津冀水资源管理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和促进区域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地携手,共护一湾碧水长清,奋力谱写美丽中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