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时光荏苒,转眼间,即将迎来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瞬间,但对于从审30多年的我来说,则是一生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今年新年来临之际,我们搬进了新办公楼,这是南京特派办成立以来的第5个家。新办公楼位于凤凰西街158号,与我的母校南京审计大学莫愁校区仅一路之隔。33年前,作为原南京审计学院培养的首届审计专业毕业生,我怀着对审计事业的无限憧憬,从这里出发,义无反顾地加入南京特派办这个大家庭。而今,随着办公楼的几度搬迁,我重新回到了职业生涯的起点——莫愁湖畔凤凰西街。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轻轻地对我说:转了一大圈,终于回来了!
记忆回到36年前。那是1987年春天,正值高考志愿填报,当我翻阅大学招生简章时,“南京审计学院”突然进入了我的视线。该院校计划为审计署在全国各地招录250名审计专业委托培养大专生,其中南京市仅招录5名,远比该院校财务会计和经济管理专业招录的人数少得多。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高考中,审计专业的招录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审计署是个什么样的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是所什么样的院校,审计工作究竟是干什么的?一系列的疑问迅速涌上心头。不过,招生简章上频繁出现的一个个“审”字,让我隐隐感到这个专业的不同寻常。凭着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的自信,我毫不犹豫地将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专业作为大专第一批次的填报志愿。
高考后,我顺利被南京审计学院录取,成了审计署、南京审计学院首批培养的一名审计专业学生,从此拉开了审计职业生涯的序幕。
1990年8月,我毕业后分配到南京特派办工交审计处,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北京东路工艺美术大楼四楼。报到后才得知,南京特派办也是新成立不久,有4个审计业务处,职工60人左右。刚刚从社会公开招录了一批有工作经验的同志,比我早到单位1个多月。初来乍到的我,竟也成了单位的一名“元老”。
建办初期,单位的办公楼是租用的。因办公场地狭小,全处人员都挤在一间办公室里,桌对桌紧紧挨着。当时,全处仅有一部电话,因经费紧张,工作拨打长途电话还需报处长签字同意。炎炎夏日里,整间办公室仅有两台落地电扇,运转起来“咔咔”作响。寒冬腊月,大家围着一台电暖器取暖……
如今,我们的办公室不仅宽敞明亮,而且每个房间都配有中央空调;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不管去哪里出差,都可以轻松自如地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电子文档书写审计报告,再也不用一笔一划“爬格子”……信息化便捷了办公手段,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伴随着南京特派办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审计新手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审计“老兵”。这些年来,我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历练,体会着审计工作的艰辛和审计人生的绚丽多彩。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工作片段让我记忆犹新。那是1998年9月,在接到办领导的紧急通知后,我赶赴河南参加粮食清查工作。在开封半坡店,我带领两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同志白天穿梭于多个粮库核实库存数据,晚上挤在闷热的房间里编写审计证明材料、汇总报告、研究工作思路。通过不懈努力,在半坡店粮管所,我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最终,现场查实了该粮管所有关人员为掩盖库存粮食严重亏空,将用于实地丈量库存粮食的皮尺中间段人为裁剪拼接的造假行为。审计组当场锁定了造假工具,经过后续的深挖细查,发现了该粮管所非法倒卖国储粮、所售粮款被私营业主非法侵占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相关责任人受到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皮尺造假案”引发了强烈反响,也让我心中的审计信念更加坚定。
第二年,我调到财政审计处工作,先后参与海关、国税、金融、国债等多个重大审计项目,参与查处了两地海关监管不力导致有关企业大量走私偷逃税款的案件,相关审计信息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批示;参与查处的某地有关部门造假挪用长江干堤建设资金的审计事项被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跟踪报道,为推进完善相关资金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30多年走过的历程,我在南京审计学院立志,在南京特派办创业,感受到审计事业的光荣与责任。我难以忘怀当年创业之艰辛,难以忘怀那些创造审计辉煌的老前辈,更对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审计干部充满希望和期盼。流淌的岁月可以带走我的青春,但磨灭不了我对审计事业的忠诚以及深深的热爱。前行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自己的审计生涯增添新的色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