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对一个新入行的人介绍 Web3,我会告诉他 Web3 是一个可能会颠覆传统行业、包括你现在在做的事情的、基于区块链形成的去中心化网络,它会对我们的协作产生巨大影响。” 专注于 Web3 基础设施开发的 everVision 创始人 outprog 这样说道。
这段朴实无华的介绍实际上是 outprog 本人的心路历程。原本在银行做开发的他,在研究完比特币技术之后,毅然决定投身区块链行业:“我们在银行花了十几年的功夫深入研究这些账目的一致性问题,在有了比特币之后,理论上我一个人花两三周时间,就可以用 PoW 算法实现一个永远都不需要做清算结算的系统(去解决问题),这个是令我比较吃惊的,对我自己的冲击还是挺大的。“
入行后,outprog 也凭借对底层技术将带来变革的信任以及强大的自驱力,持续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就算在身边人纷纷离开 Web3 回归 Web2 的熊市,也没有放弃钻研。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萧瑟的熊市,他遇到了 Arweave,从中看到了解决区块链现存技术瓶颈的潜力。
又一次,在认可了一项技术后,outprog 迅速地投身到这个赛道中,并做出了自己的创业项目 everVision(原 everFinance),希望能让所有人都真正用上区块链技术。
SmartDeer 与这位技术达人交流了 Web3 入行经历与心得,希望为对行业感兴趣的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洞见。
outprog:大概 2014、2015 年左右,那时比特币价格有一波牛市涨到了 6000 块人民币,市场特别热闹,所以关注到了这个行业,了解后也参与了一些挖矿,但不是挖比特币,当时是挖瑞波币。后来由于我挖的瑞波币被盗了,就没怎么深入研究。主要是那个钱包不能改密码,然后我钱包的账号密码是和 CSDN 同名的,后来 CSDN 被盗就导致了我那些资产全部被盗了。
outprog:17 年 94 事件后,很多交易所都碰到了困难,导致大陆和欧美出现了很大的价差。我有同学在德国上学,一起联手倒了一下。也是通过利益驱动,又开始进入这个圈子。尝试后,我会想为什么这个玩意儿屡禁不止。禁止后,每隔几年又会再来一次,而且价格还会更高。
于是我 10 月份开始深入学习比特币,根据技术资料自己写了一个比特币源代码,用两三个星期时间跑了下来。我自己是在银行里边做开发,对金融系统比较熟悉,跑完之后发现这个行业可能会颠覆原来我在银行做的很多事情。
银行每年会进行年终结算,来自不同部门的三五十个系统要在那一天进行账目清理,而不同系统都有自己的账本,有时候一个财务数据,从不同口径通过不同方式输出,会有很大的额度差别,一天可能会相差 5,000 万人民币,因此这种账目清理通常会通宵达旦。
我们在银行花了十几年的功夫深入研究这些账目的一致性问题,但是有了比特币之后,我一个人花两三周时间,就可以用 PoW 算法实现一个永远都不需要做清算结算的系统,这个是令我比较吃惊的,对我自己的冲击还是挺大的。
outprog:不可能实现,因为记到数据库里的账是随时可以被人为修改的,这也是为什么传统需要进行审查,由审计单位去查纸质资料,一笔一笔核对账目。我在银行的时候就遇到过总行派人来审查,十几个人关到审计的档案室里边,查整整一个月。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所有东西都是可以修改的,你只能通过关联的关系逻辑,还有这些证据,才知道这东西是不是真的是正确的。
如果说多说一句的话,我们法律法规,为什么会有 IPO 上市前的审计,这些都是要花大成本的,这些成本都是为了让账对齐。比如说我买房子,如果没有房管局给我登记,那我这个所属产权就不知道是谁的。所以每个地方房管局都有自己的政策和办法,然后房管局之间又要相互查。以前国内房产没有联网,异地买房是非常困难的,你得到原来的房管局去打买房记录,或者要到原来的某个银行去查有没有贷过款,才能是确定是否首套房,这些都是在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是对账的问题。
outprog:从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区块链会颠覆一切。我现在也是这么认识的,但是可能目前更多是从技术层面的颠覆性,还有很多实际的传统的应用上没有达到颠覆的程度。如果说一个国家直接把房管登记全部换成区块链,法币也全部放在区块链,可能很多传统机构都不需要了。
看完这个东西之后,我就对传统机构不再感兴趣了,作为一个技术宅,发现自己做的很多东西从技术层面来说都没什么意义。因此,2017 年 10 月研究完比特币之后,我立即就确定要离职,进入区块链行业,投了很多区块链的公司,11、12 月份拿到 Offer,并在 2018 年 3 月正式进入 imToken。
outprog:也是在各种渠道去搜索、寻找。因为研究区块链一定会遇到当时的一些头部网站,学以太坊的话就会去 EtherFans 看白皮书之类,imToken 就是在 Etherfans 这个网站看到的招聘广告。
当时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想进入这个领域。现在回想起来,我可能也投了很多项目 ICO 的项目,因为那年 ICO 刚刚进行,到了牛市尾声还是很火,也是很幸运,没有去那些 ICO 的公司,如果真去了可能也学不到啥。
outprog:我其实没有区块链经验,只是写过比特币,但是对于区块链每个细分领域都不了解,因为我在银行的时候会比较自发地去做很多系统和任务,稍微具备一点探索精神。刚好 imToken 这个业务也是刚起步,还在探索阶段,我就加入进去做这块的探索了。
其实所有关于 Web3 的东西都是到了 imToken 之后重新学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银行里边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找业务部门沟通对接需求,每年的开发时间不是很多,可能在 imToken 开发一个月,就等于在银行里边做一年的开发,学习的东西也是密度非常高。
一开始我学习也很痛苦,可能花了 6 个月时间,才搞清楚以太坊 gas 费到底是什么情况。但跟着这些同事前辈一起做系统,慢慢地也就会了。过了 6 个月的瓶颈、大概摸清方向后,就自己去阅读 Medium 的技术文章进行学习研究了。
outprog:像 Uniswap 2018 年下半年出来,我也是最早研究的,研究后也更加兴奋了。19 年再研究 Compound,区块链上的银行,就更开心了,5 个人写两三百行代码就可以在链上跑一个银行,都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产品。
像这些产品出来以后我都会去研究代码,基本不会去看币价,进入行业之后也没做什么其他事情,就是研究和定投 ETH 就完了。
毕竟要做产品,Tokenlon 后面那个版本的智能合约都是我撰写的,因为是一个新的技术,公司也没有写 Solidity,我就自己去看文档,边学边写,然后再把那些 bug 改进,其实都是需要很强大的自驱能力。
outprog:其实很快的。这个事情特别搞笑,当时上新版的时候,刚好我太太要生小孩了,是 2018 年,我还有一周的时间就要休产假,所以我这一个星期的晚上都加班写,花了 5 天的时间,一下子就写完提交上去了。合约是我这里完成的,不过还是有很多后端的工作是花了团队大量时间,可能 90% 的时间都是在做非智能合约的东西。
outprog:其实是一个巧合,2019 年整个市场都非常低落,以太坊都跌到 500 人民币了,我在的团队也很低迷,所有人都离职了,有人休息了,有人回 Web2 大厂了,最后就只剩我还在团队。而且 19 年 3、4 月份的时候,imToken 一个境内合作方做的 Compound,也遇到代币被盗,被盗了差不多 3000 万美金,大家的情绪又更加的低迷了。
很巧的是再过两个月,我参加了一个星火矿池举办的以太坊 Meetup,了解到了 Arweave,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项目基于的公链。当时就感觉这套系统好像可以通过存储的方式,解决区块链上的一些技术问题,比如说用户门槛很高,交易手续费贵。所以在一个非常低迷的状态下突然眼前一亮,发现这个技术可能会是一个突破点,就转而开始思考创业的方向了。
outprog:我本身是计算机科学专业出身,对计算机原理非常了解。最理想的计算机模型就是一个图灵机(计算机)和一张纸带(硬盘),我们往这个硬盘上去读写数据,可以说所有的程序以及应用归根结底都是数据。发现 Arweave 之后,我就发现是不是可以把图灵机的纸带,也就是电脑的硬盘换成区块链,那不就代表着我的所有的应用全部都变成区块链应用了?
受 Arweave 的启发,我就发现其实去中心化的这些应用和 PoW、PoS 那些算法关系不是很大,而是只要按照计算机这个模型,把它底层的存储层,或者说它的硬盘换成区块链,那么基于此产生的应用都会具备去中心化的特性。
outprog:其实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看着屏幕的时候,屏幕上为你展示的这些符号文字其实都是 1 和 0,这些 1 和 0 是写在硬盘上的。如果说这个硬盘上数据修改或者做了什么操作,对应在屏幕上看的东西也就变了。那么如果说我的硬盘是不能修改的,只能去不断新增东西,那么你在屏幕上看到的所有东西,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都会是不可篡改并且可以追溯的。
其实说到底就是从根源上解决所有问题,就像我们之前在银行要去对账查账,就是因为账目可以被别人修改。
outprog: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第一是安全性,第二是可拓展性,第三就是去中心化。而 SCP 是一个模块化的概念,会把计算和存储完全分开,分开之后会形成三层架构,最底层是永久存储,中间层是服务,包括一些服务商为应用提供的 API 接口,最上层就是开发者开发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说安全性,它是由文件存储保证的。因为这些数据都存在区块链上,代表着我的数据不可能被任何人篡改,所以只要所有交易数据放到了存储层,那就代表着中心化的公司无法对它进行任何操作,所以数据是百分百安全可信的。
第二点是去中心化,要做到去中心化,首先是去准入的,就是说我这个系统平台不会被第三方垄断,不会只有它能跑这个系统。其实是靠底层的存储,和中间标准化的服务层达到的。我们在做应用的时候,把应用要用的接口全部做成标准化的接口,接口产生的内容有固定规则,假设某公司用了这个标准化协议,即使没有开源自己的借口,在它倒闭之后其他任何人都可以实现同样的协议,为用户服务。
最后说可拓展性。由于这些都是标准化的,代表着我启动一个 a 公司,用 a 公司的技术去实现这个服务,再启动一个 b 公司 c 公司 d 公司,各个公司都可以提供同样的服务,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这里是可以水平拓展的,可以做无数的公司,为大家提供服务。
outprog:其实我从银行来到区块链行业,可能就已经萌生创业的想法了,19 年了解到这个概念后相当于不谋而合。发现这个路径在技术上有很多优势,就开始研究,也和星火矿池那边讨论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一起去研究 Arweave 的一些细节,慢慢沉淀出一些东西。理论研究清楚之后,心里边就有底了,就像我从银行来到区块链,也是先研究代码,再对它的理论进行深入理解,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确定之后,我才会很快地选择这个行业。
outprog:在行业里边因为经常有 Meetup,所以也认识一些技术的人员。当时的合伙人 xiaojay 其实很早就算是财富自由了,他很多年没有工作,但是对区块链技术一直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就拉着他一起,他去做前端,我去做后端,两个人开始做这个事情。
我们去创这个业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要融资,我们只是觉得这个技术很有意思,要去实现一个产品。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我们做出一个大概可以用的产品之后,我就写了一些文章来介绍我们 everPay 和其他产品有什么区别,就发表后有很多 VC 看到了,就来联系我们。我们觉得可能融资以后团队可以再进行拓展,于是就顺其自然地进行了融资。
outprog:当时是 2020 年 3 月份发表的文章,5 月份就 close 掉第二轮融资。9 月份我们就开始慢慢拓展市场人员,其实那会儿想做中国大陆市场,但是国内有很多限制性,包括法律法规也管得越来越严,所以到 21 年我们就到新加坡来发展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 Arweave 生态在我们的创业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就是它上边的 SCP 还有 Permaweb 的应用,然后发展也非常的好,所以我们的产品也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Arweave生态的金融服务。我们提供的 Permaswap 也是 Arweave 生态目前唯一可以使用的 DEX 。
来到现在阶段,我们把用户门槛降到很低,普通用户就可以很轻易的进入整个系统,我们从 20 年到 21 年,整个这一年的话,其实增长都是非常缓慢的,交易量一天可能也就 1000 笔,但是在今年的六七月份,达到单日有 30 万笔的交易量。整个交易量的突破点核心就是在于我们的没有 gas 费,然后小额高频支付,一些应用方集成我们之后可以在上面去发行 token 或者和用户进行各种交互等等,就产生了这些新的增量。
outprog:everPay 这个名字就隐含了这份愿景,希望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everywhere, everyone)去没有限制地使用。
我们的愿景其实只有一个,让 10 亿的用户真正能去用区块链,能把我们现在在理论上探索的这些东西真正铺开,我们希望有一天大爷大妈买菜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都可以用 everPay 去进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