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购物节刚落下帷幕,快递即将迎来高峰。在鲸仓一物流仓库内,42台货箱“蜘蛛人”在9米高的货架间隙里穿梭,AI是它们的大脑,工作任务就是“取箱子”。一旦接到下单指令,这些“蜘蛛人”会在毫秒之间精准定位到存放商品的箱子位置,并快速把它转运到拣货台,整个过程仅需两分钟。 和往年不同的是,这些“蜘蛛人”业内首次实现了“上链”,所有的运行数据加密流转在区块链网络上,为仓储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可信协作打下了基础。 抓住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国产区块链在打通自身技术“孤岛”的同时,在金融、物流、减碳等领域闯出一条产业化道路。 打破“孤岛” 近日,《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今年12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我国首个获批发布的区块链技术领域国家标准。根据国标,区块链是分布式网络、加密技术、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集成的新型数据库软件,目前,该国标已在上百家典型区块链企业中得到应用。 在行业早期,不同区块链系统在通信协议、身份管理等方面技术路线不尽相同,链与链之间大多是相互独立的,形成了无数“孤岛”,客观上不利于互联互通,影响各机构间的高效协作。当下,跨链互通的需求愈加迫切。区块链从“局域网”到“互联网”的关键,就在于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需要“语言相通”。跨链之后,各条链从“孤岛”成为互联和开放的生态系统。跨链技术可以实现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的信息安全可信交互,实现数据互通与价值流动,打通“语言”的边界,是区块链生态繁荣的技术基础。 “国家标准的出台只是第一步,有了国家标准,各企业之间才能更有效地跨链。”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标准化委员会主席李鸣表示,跨链标准约定了统一的通信协议,就像是让以往用不同方言的人们开始说普通话,将极大降低互通成本。 “从现在来看,国内区块链的发展已经有了三大趋势:平台化、组件化、集成化。”李鸣告诉记者,目前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块链服务,比如长安链、蜀信链和海河链等,这些区块链都已形成平台,相关企业无需搭建底层系统,可在现有平台上开发应用,降低开发成本。同时,区块链的关键技术可以单独封装,比如智能合约、数字签名等可形成独立产品,随着区块链产业进一步细分,独立封装的组件可以提高系统灵活度。 他还表示,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同,区块链也是面向数据的技术,与其他技术的集成是必然趋势,比如隐私计算、物联网等与区块链已深度关联。此外,能源链、金融链、版权链等不同区块链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诉求,不仅要求跨链能力,也要求区块链的分布式和传统中心化系统集成共存。 夯实底座 区块链在不断迭代的同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新国标将区块链认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技术支撑。 鲸仓“蜘蛛人”智能立体仓储系统便是区块链赋能产业的例证之一。鲸仓创始人李林子介绍,6000平方米的仓库里存放着40多个品牌超250万件商品,存储量是传统仓库的6倍,仓库空间利用率从10%提高到了85%,效率也提升了3倍。为更好高效协同,鲸仓采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拣选系统的运行信息、订单和资金交易信息加密上链,多方共同看一个可信账本。由于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且丰富,鲸仓可以从产业资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赁仓库和设备,实现轻资产运营。 在资本市场上,区块链的介入还能减少信贷风险,为创新企业提供融资保障。能源服务商汇电云联在国内外参与多个储能电站项目的建设,但全球储能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安全风险、质保周期风险、性能不确定性、收入不确定性等痛点,导致电站业主方的需求和设备供应商的服务体系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风险敞口和融资难等问题。为此,汇电云联与蚂蚁链合作建立以材料、部件、系统、场景和残值的全周期数据、算法和数字科技服务体系,让储能项目的数据可信、风险可见可量化、价值可评估,实现储能系统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评估、资产管理、资产运营等数据源头“上链”,最终吸引了一村资本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和资金支持。 区块链在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等民生方面也早有实践。蚂蚁链协助创建的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反诈联盟链”,通过链上数据协同公安、人行、运营商等解决风险信息共享难题,在一年内处理预警数据240多万条,保护受害人资金账户1380次,拦截被骗资金1340万元,安全共享黑灰数据达千万条。这一实践也被纳入工信部“2022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中。 上海机遇 据知名调研机构IDC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区块链市场将达189.5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亿美元,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全球第二。面对这一百亿元级大市场,上海早已率先布局。《2021年中国城市区块链综合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区块链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二,全国具有投入产出的区块链企业近1400家,上海约占1/4。在参与起草区块链国家标准的单位中,也有蚂蚁区块链、链极智能科技、复旦大学、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等上海身影。 当下,国内明令禁止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投机炒作,但NFT数字藏品等交易已在探索阶段。早在去年7月,上海明确支持探索NFT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 在区块链以及数字资产的层面,上海更是明确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落实“四个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行动方案中,要发展区块链、Web3.0等数字新经济,推动元宇宙重大应用。去年8月,上海数据交易所设立了全国首个数字资产板块,并在今年联动国内主要区块链企业,力争实现区块链跨链互联互通。据介绍,为实现链上资产互联互通,上海数据交易所已形成“三步走”规划,将打造区块链互联互通可信枢纽,制定数字文创区块链应用相关标准,激活文创资源多场景应用。 去年年底,以数字人民币结算的碳普惠平台“沪碳行”上线,上海市民坐地铁或骑车出行,可按出行里程核算碳减排量,用户每日低碳行为收益可实时兑换成数字人民币,为使碳资产可见、可得、可度量,采用区块链存证和智能合约,用代码实现碳资产数据不可更改、无人干预。 “上海的区块链应用场景特别丰富,金融业、航运业、物流业高度发达,区块链大多数业务都能在上海找到落地场景。”李鸣表示,上海对区块链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人才优势更是国内首屈一指,“区块链要求复合型技术人才,融合密码学、编程语言、计算机网络等多项专业,通常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上海正好是相关人才的聚集高地。”他还认为,上海已孵化出不少区块链公司,在商业运营中可能在未来出现“杀手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