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浙江的“投资之道”

从个体和企业看,投资是一种资本积累,比如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在经济工作中,投资通常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比如修建高铁、建造学校、购买生产设备等。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投资的作用异常关键,而浙江也尤为重视。

从去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浙江省两会,浙江都提出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而就在今天上午,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268个项目、总投资6808亿元、2023年度计划投资1390亿元,全面吹响“千项万亿”工程的集结号。

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上,省委就强调,要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在浙江大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背景下,具体推进“十项重大工程”,大抓投资、大抓项目,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浙江为什么如此重视投资?投资与浙江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浙江的“投资之道”。

2月16日,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大桥5号墩自浮式钻孔平台通过舟岱大桥主通航孔 图源:新华社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或许得将时光倒回到20年前,甚至是更长的历史维度。

2003年,浙江正面临一连串“成长的烦恼”——电力短缺、土地紧张、水乡“喊”渴、环境污染……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粗放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当时迫在眉睫的事。

面对这样的窘境,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实施“五大百亿”工程,瞄准基础设施、信息化、科教文卫体、生态环境、帮扶致富五大领域抓投资。

这其中,不乏很多浙江人耳熟能详的明星项目。比如,甬台温铁路、宣杭铁路、诸永高速,改善了区域交通网络布局;秦山核电三期、浙能乐清电厂,缓解了电力供应紧缺状况;生态保护公益林、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康庄工程,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出行更便利了。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后,第一次到宁波调研,就指示千方百计争取早日把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大桥奠基仪式时,习近平同志亲自启动开工按钮,2008年大桥建成通车时还专程发来贺信。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建成后使沪杭甬路网格局从“U”字形变为“A”字形,大幅缩短了杭州湾南北岸的距离,实现沪杭甬两小时交通圈,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杭州湾跨海大桥 图源:视觉中国

此后,浙江像接力赛跑那样一棒一棒地接下去,每五年相继实施“三个千亿”工程、“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4+1”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虽然投资重点不同,但都聚焦需求、切中痛点。

尤其近三年,在疫情之下,面对出口不确定性和消费持续低迷,浙江投资持续发力,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增长速度既快于同期全国投资增速,也快于同期全省经济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不是一投了之,而是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围绕国家战略规划、地方发展所需谋篇布局,用大项目、好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比如,历经十年建成通车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将舟山本岛与宁波相连,解决了舟山孤悬东海问题,从“海岛时代”跨入了“大桥时代”。又比如,2022年开工的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作为甬舟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大桥连接宁波舟山港六横和梅山两大核心港区,六横区域经济竞争力被加上了重重的砝码。

从资源“虐出圈”到全国“尖子生”,可以说,浙江发展史就是一部热血励志剧,正是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强有力支撑了浙江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再到经济强省的华丽转身,硬生生打了一手好牌。

一路走来,投资对浙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浙江也找到了抓投资工作的三个关键。

关键之一,要有效。投资,重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既要防止“一哄而上”,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也应避免好大喜功、不切实际,搞一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甚至烂尾工程。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如何让投资效益最大限度发挥?浙江率先提出“有效投资”,从注重传统基建向新型基建转变,从注重物的投入向创新投入转变,从注重经济投入向生态环保投入转变,从注重单体项目投资向综合网络型转变,从注重投资规模速度向优结构提效率转变。

通过有效投资,浙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比如,创新投入方面,浙江大力推进的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10家省级实验室建设,充分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总投资超400亿元,展现了大布局、大手笔。又比如,产业投资方面,总投资325亿元的衢州时代锂电项目、一期投资180亿元的杭州富芯半导体项目、总投资108亿元的三一装载机吴兴项目等,一个大项目落地,培育了一个大产业,推动当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之江实验室 图源:之江实验室官网

关键之二,靠项目。投资,离开项目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重大项目建设,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也是发展动能的积蓄。没有什么比高楼拔地而起更能提振发展的信心,没有什么比项目接踵落地更能激发经济的活力。

比如,宁波舟山港,得益于一系列码头航道、疏港公路、铁路支线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航道运输、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服务能力,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浙江开放发展的“金名片”。

来看一组数字:2018年至2022年,杭州至黄山、杭绍台、商合杭、九景衢等4条高铁建成通车,浙江铁路出省通道达12个;新增高速公路里程数1177公里,实现高速公路陆域“县县通”;杭州地铁运营里程516公里,居全国城市第5位;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加快建设、投产投用,形成了推进省域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先行的强劲引擎。

关键之三,抓改革。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才能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充分激发投资活力,实现投资可落地、可持续。

这些年,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到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油气等传统垄断领域;从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到全国率先探索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每一次改革探索的步伐,都给投资增长、项目落地提供了全新的动力。

比如,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2022年1月建成通车,政府一次投入42亿元,就撬动了440亿元的重大项目。同样由民营企业控股的杭温铁路,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我国首个民营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炼化企业浙石化公司,实施浙江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舟山基地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超2000亿元,建成投产后有力维护国家石化产业链原料供应安全。

列车飞驰在杭绍台铁路椒江特大桥 图源:杭绍台铁路

近五年来,浙江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56%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有句话说: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

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复苏的态势仍不稳固,投资仍是稳增长的“压舱石”和关键驱动力所在。未来五年,浙江怎么干好“千项万亿”这项大工程?笔者认为,关键是聚焦方向、主体、路径,解决好“投向什么、谁来投资、怎么推进”这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明确“投向什么”。经济发展期盼更高端的产业,那么我们就将投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科技领域,比如具有浙江优势的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等产业项目;老百姓期盼更优质的民生服务,那么我们就将投资投向民生设施和文旅融合领域,比如西湖大学、浙医一院国家医学中心、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进而打造“浙有优学”、“浙里健康”、“浙有善育”等七张金名片;大家期盼交通更便利,就将投资投向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杭州地铁四期等等。

2月12日,德清县雷甸镇一家高空作业机械生产企业“未来工厂”车间,工人在调试智能化生产线 图源:新华社

总之一句话,围绕先进制造业、科技、民生设施等九大领域,每年1000个项目,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

其次,每年一万亿,由谁来投?随着地方政府债务持续严格控制,依靠政府投资“单条腿走路”模式早已行不通。唯有通过政府投资撬动,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并深化与大型央企、国企、外企合作,实现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国企投资、外商投资“四个轮子”一起转。

“千项万亿”浪潮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必将越来越健全,投资主体必将越来越多样,全社会的投资潜力也必将充分挖掘。

最后,有项目、有人投,怎么推动落地?今年年初,浙江省召开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部署会,各厅局、各地市都签了“军令状”,要干什么、谁来干、干不好“鞭子”打在谁身上,都清清楚楚。干不好的约谈、干得好的激励,既要鞭打“慢牛”,也要激励“快马”。此外,政策工具箱也是“干货”满满,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重大产业项目用地、能耗单列……对重大项目的要素需求,全力做到应保尽保。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格局下,尤其需要实干争先、勇开新局。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催生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投资这块“压舱石”,在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新征程上,依然大有可为、也必有作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