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员办事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审计署党组提出的数字化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促进大数据审计工作深入开展,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在农业农村审计中,郑州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创新数字化审计模式,拓展大数据审计广度与深度,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审计质效,立足“破题”、着力“答题”、全力“解题”,为答好新时代“三农之问”贡献审计力量。
郑州办根据农业农村工作特点,革新传统审计方法,积极探索“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通过让技术指路、数据跑路,不断探索和优化大数据审计思路、途径与方法,提高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
推进审计理念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大数据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树立宏观分析思维、数据核心思维和创新意识为着力点,突破传统思维,推动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增强涉农审计人员创新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多维度审计视角,提高运用大数据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以审计理念革新带动技术方法创新和审计成果提升。
郑州办审计人员集中分析农业审计数据
推动实现“一体化”工作格局。面对农业农村审计需求下呈现出的海量数据规模、快速数据流动、多样数据类型等特点,郑州办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对数据采集、项目实施等自上而下部署安排,依托相关数据平台,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统筹大数据审计力量,选取审计业务骨干和数据分析骨干加入现场大数据分析团队,发挥“1+1>2”效应。在农业农村审计现场均成立数据分析小组,专人专职做好平台搭建、技术攻关以及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充分发挥技术攻关、靶向突破作用。紧扣大数据审计特点,寓研究于农业农村审计项目全过程,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聚焦提质增效,做足审前调查研究;抓住关键因素和重点环节,做实审中研究;全面总结数据分析经验,形成数据分析案例,做好审后成果利用研究,推动以研促审、以审带研、研审相长。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大数据审计队伍。增强做好大数据审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培训促学习、以实践促成长。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大数据审计业务培训,不断拓宽视野,提升审计专业技能。依托涉农审计项目“主阵地”,将审计人员的专业优势与数据分析特长结合,坚持在农业农村审计一线锤炼干部过硬本领,激发审计队伍内生动力。
郑州办不断强化大数据思维,依托大数据技术,运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数字化审计模式,深入推进研究型审计,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为快速锁定疑点、实现精准打击提供有力保障。
在2020年乡村振兴审计中,郑州办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立足被审计区域是粮食生产大省、主产小麦的特点,基于粮食安全视角,聚焦小麦收购、流通、加工等环节,以及各级政府工作部署和农业、粮食、市场监督等部门工作职责,查核问题线索,精准揭示问题,上报材料被审计信息采用。此次审计中,郑州办开发的“农业农村审计互联网资讯智能分析模型”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模型涵盖中央政策查询、地方动态查询、群众反映查询、主流媒体查询、审计案例查询和审计方法查询,具有政策法规分析、资讯正文挖掘、结果词“云分析”等功能,可针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审计项目进行深度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线索筛选,助力审计人员明确审计方向,提升工作质效。在审计署举办的2020年度扶贫与乡村振兴审计视频培训班上,郑州办就该项信息化技术应用做了典型经验交流。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印发后,郑州办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有的放矢开展“政策研究+数据分析”,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构建“非农化”“非粮化”全覆盖核查标准和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全数字化方式开展审计,取得较好审计效果。
在对某省基本农田“非粮化”“非农化”情况开展审计分析研究过程中,为提升大数据审计可操作性,郑州办搭建农业农村审计地理信息分析平台,可兼容读取和分析多种数据格式与类型,基于地理信息参数建立数据关联。同时,通过对第三次国土调查最新成果、全省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进行采集和分析,以及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将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嵌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属性表SQL筛选模块,快速实现对每个地块地类的甄别。据此,审计发现该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存在大面积的园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农用地等地类,这些地块已经不再耕种粮食作物,涉及“非粮化”;部分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存在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地类,涉及“非农化”等问题。
大数据审计既要关注模型的复杂性、算法的精巧性和疑点筛查的准确性,更要在数据分析结果运用上深耕细作。郑州办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理念,将大数据审计优势与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深度融合,着力揭示普遍性、典型性、倾向性问题,增强农业农村审计质效。
问题导向“防风险”。郑州办紧盯涉农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推动让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如2019年某县验收结算深松土地面积达20万亩,作业机械轨迹坐标点达400多万个,靠传统审计方法难以进行有效核查。郑州办广开思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研判,揭示出某县9名乡镇干部和13名村干部未按要求核实就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致使3家作业单位多申报作业面积17000余亩,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2万元的问题线索。问题线索被移送后,多申报的财政资金被追回,有关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靶向发力“精准核”。郑州办对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懈探索,使疑点线索更易呈现,挖掘问题更加精准。如针对某县群众反映的该县2019年度农村公路项目报账资料与实际建设任务不符,建设单位将早已建成的道路建设时间改为2019年,并列入2019年建设项目报账的情况,审计组经现场核查,并询问当地村民,仍无法准确判断路段建设时间。审计人员运用谷歌地球软件定位疑点路段,并利用时间轴查看不同时间点相关变化,准确确定项目建设时间。据此,审计组顺藤摸瓜,查实该县部分乡镇对农村公路报账资料审核把关不严,导致所附凭证中的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和发票等资料日期与实际业务情况不符等问题。
整体把控“全面查”。在农业农村审计中,郑州办注重整体把控,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在全面核查中的专业优势,推动实现精准打击。如2021年,郑州办在全面分析某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情况基础上,发现部分县高标准农田竣工验收面积大于基本农田总面积,存在重复建设情况。为准确定位重叠区域和面积,审计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发现某县不同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1.7万亩重叠,重复建设区域涉及投资额1000余万元的问题线索,切实增强审计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