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前即实现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并不多见,药明合联(02268.HK)算一个。
11月17日,药明合联登陆港股,当天涨幅35.92%,市值达到330亿;收盘价格为28港元/股,估值达到129倍PE,处于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药明合联并非“无名之辈”,而是背靠“药明系”,药明合联上市之后,药明生物持股50.91%。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公司,药明合联在上市前受到7名基石投资者追捧,合计认购股份比占全球发售股份的63.83%。
业绩方面,同样靠着“药明系”得天独厚的资源,截至2023年6月末,药明合联综合服务项目达到110个,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94亿元(人民币,下同),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的9.9亿元。净利润也有相同表现,2023年上半年为1.77亿元,2022年全年为1.56亿元。
上市前即实现盈利
招股书显示,药明合联是一家专注于全球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领先合同研究、开发及制造组织(CRDMO)。
2013年,药明生物在其内部单独的偶联药物业务单元,来研究、开发及生产ADC,这是药明合联的起源。2021年5月,药明生物和合全药业正式合资成立了药明合联,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60%、40%。
得益于“药明系”这种得天独厚的背景,药明合联在正式成立之后短短的时间内,业务突飞猛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的收益计,药明合联是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从事ADC等生物偶联药物CRDMO,市场份额为9.8%,而按截至2022年年底的项目总数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偶联药物CRDMO。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药明合联也是少数在上市之前就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的收入分别为9635.3万元、3.11亿元、9.9亿元及9.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0.61%;同期,公司分别录得净利润2629.9万元、5493万元、1.56亿元、1.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也高达143.34%。
截至2023年6月30日,药明合联的未完成订单金额为4.11亿美元。截至同日,药明合联平台上承载的综合服务项目达110个,公司有67个正在进行的临床前生物偶联药物项目及43个正在进行的IND后生物偶联药物项目。
客户两年半增5.2倍
2023年11月17日,药明合联正式登陆港交所。此次IPO,药明合联发行价20.6港元/股,净筹资约为34.8亿港元,成为港股今年以来最大医药IPO。最终,药明合联首日收获开门红,收盘价格为28.00港元/股,涨幅35.92%。
业内人士表示,港股已经很多年没有医药股IPO,首日股价上涨的更少。而药明合联除了背靠“药明系”这样的金主外,此次的基石投资者也颇为豪华。
具体来看,这些基石投资者包括景顺投资(IVZ.NY)、泛大西洋(4.120, 0.06, 1.48%)投资GeneralAtlantic、卡塔尔投资局、UBSAMSingapore、红杉、诺和诺德NovoHoldings、清池资本LakeBleuFunds,7名基石合计认购约1.1391亿股的发售股份,占全球发售股份的63.83%。
受到基石投资者的追捧,公司股价当天大涨,截至收盘,估值高达129倍市盈率(PE)。
值得一提的是,药明合联本次香港IPO募资的用途,包括在新加坡兴建公司的生产设施及扩大公司在中国的抗体中间体产能,以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产能力;有选择地寻求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机会,以扩大公司的技术平台及服务类型;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药明合联首席执行官李锦才介绍,过去几年公司一直在无锡扩建产能。由于全球范围内ADC的产能非常明确,所有的产能都需要新建。他进一步称,药明合联在无锡有两个偶联原液厂房、两个制剂厂房,很快要开始建第三个。
同时,公司在新加坡也已经在设计推进新建偶联制剂厂房,预计到2025年年底或2026年初,产能有望扩至2019年的6倍左右。
实际上,药明合联能够受到追捧,还与所处的ADC赛道有关。据了解,2022年的明星ADC药物,由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开发的DS-8201取得了极强的市场表现,仅用3年时间,在疫情影响下年销售额仍突破了10亿美元。
在这种明星药物的示范作用下,众多药企纷纷布局以期获得下一个重磅产品,而药明合联作为ADC药物的“卖水人”,可以说踩上了这一赛道的风口。
数据显示,药明合联的客户数量从2020年的49名大幅增加至2021年的115名,进一步增加至2022年的167名。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累计为304名客户提供服务,包括全球ADC及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大多数主要从业者。长江商报记者粗略计算,两年半时间,药明合联的客户数量大增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