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非遗保护丨收藏!我国43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集(四)

2004年8月28日,中国成为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截止2022年12月,列入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5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本期小编继续向大家介绍列入《公约》的43项世界非遗名录。
中国的非遗
22
花 儿

花儿是一种流传于大西北的古老民歌,多侧面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在中国民间歌谣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之一。

2006年,花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儿的文化价值得到肯定,受到越来越多中外专家的关注,更有一批文化学者对其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探讨。时至今日,花儿的研究已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

花儿会又叫“唱山”或“山场”,人们习惯把参加花儿会叫做“浪山场”,是花儿演唱、传唱、传承的主要载体和文化空间,是全球目前存续很少的传统民歌的民间大型演唱场所。花儿会上,八方涌来的人流,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着,在碧水青山间唱花儿、听花儿,大家以歌会友、歌咏言志,用花儿讲述自己酸甜苦辣的故事。

花儿因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保护、传承、发展和传播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23
玛纳斯
玛纳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玛纳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玛纳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玛纳斯》是一部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玛纳斯》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凝聚着柯尔克孜民族的精神力量。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是玛纳斯重要的流传地域,阿富汗的北部地区也有流传。

据文献记载,《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玛纳斯》从古老的柯尔克孜史诗与丰厚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集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之大成,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文学、历史、语言、民俗等多学科的价值。目前《玛纳斯》已有英、俄、汉、土、日、哈等多种译文。

24
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2009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

25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流传在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唱艺术,由原始宗教歌、宗教仪式歌、歌舞音乐、民歌等四部分组成。其历史悠久,最早的唱词见于《诗经》。“侗族大歌”被称为“天籁之音”,它是一种以歌抒情的艺术形式,是侗乡最具民族特色和最高艺术水准的民歌艺术。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视为世界歌谣艺术的珍品。它的曲调优美动听,唱词质朴清新,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它既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原生态音乐艺术形式,又是研究侗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据史料记载,侗族大歌发源于古代侗家的宗教仪式歌舞活动中。“侗人称神为‘司’,人与神接触时要举行‘侗祭’。祭司通过唱神歌、跳神舞等方式,向神灵进行祭祀活动”。“侗祭”活动是侗族先民举行最多、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是他们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的一种礼俗活动。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充满激情的艺术,在演唱中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唱出了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侗族大歌也被逐渐遗忘。但侗族大歌不能消失,因为它是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象征。通过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使侗乡人民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26
藏 戏

藏戏,又称“阿吉拉姆”(在西藏自治区)、“南木特”(在青海省),是一种流行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藏族人居住区,以及印度、不丹等国家的藏族人居住区的传统戏曲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是西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2006年5月20日,藏戏被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藏戏更加荣幸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藏戏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藏戏的起源融合了多个方面的元素,主要包括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和宗教仪式与宗教艺术。这些元素在藏戏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戏剧形式。

一场藏戏的演出通常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顿”(开场祭神歌舞),接着是”雄”(正戏传奇),最后是”扎西”(祝福迎祥)。演出的过程中,表演者以高度程式化的手段进行唱、舞、说、白、表、技等“六技”的展示,将观众带入一个既神秘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界。

藏戏在每年的重要节日,如雪顿节、望果节、达玛节、藏历新年等,以及特定的宗教庆典中举行大规模的汇演,成为藏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合。

27
中医针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11月16日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分针具和灸法两部分。在新石器时代,受伤的人偶然被一些坚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碰到身体某个部位,会出现身体疼痛减轻的现象。于是,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锋利的石块来刺激这些身体部位,这就是最早的针具——砭石。

灸法是伴随着火的使用而形成的。我们的祖先在用火中,发现躯体的某些病痛,受到火的熏烤或灼烧后有所缓解,在得到这样的启示后逐渐发明了灸法。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

针灸治疗方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病人带来健康。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绒点炙或用针刺就这些管道的穴位,促进身体重新恢复平衡,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28
京 剧

京剧,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已经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以丰富的剧目,通俗的曲词,多样的腔调,吸引了多种阶层的观众,成为了京城剧坛的盟主。秦腔艺人为了谋生,只得委身徽班,与其共同演出。

徽汉合流之后,徽、汉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实践,在演唱语言、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特色和风格。于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声腔——京剧。

京剧本身作为一种戏曲形式,在传播传统戏曲的同时,不断博采众长,吸取其他戏曲的精髓,同时自身又能够专注时代特征,生产深受人民欢迎的作品,既体现出了中华传统艺术发展的特性,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