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国内有效专利实施率为55.4%,仍有大量专利没有得到充分实施,研发投入损失、公共资源浪费现象不容忽视;而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仍有大量的技术需求亟需满足,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取渠道相对匮乏。中小企业在科技人才储备、研发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上述问题,既有专利质量、技术结构、分布区域等问题,也有管理政策障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方面问题。其中,管理政策障碍,随着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例如2019年财政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改,从国有资产管理政策上为包括专利在内的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扫清了障碍。2021年工信部《关于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的通知》,其中要求: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征集一批技术成果转移目录,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征集一批技术研发需求目录,推动供需双向“揭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技术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专利的转移转化对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在专利技术供给侧,仍有大量专利价值亟待释放。数据显示,高校院所的有效专利实施率明显低于企业,分别为13.8%和38.0%,但高校院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专利并非没有市场。2019年,就南京某大学和上海某大学180件机器人领域的专利与广州市176家中小企业进行了对接,有30家企业表达了购买、许可或与专利权人进行对接的意愿。由此窥见,尚有大量专利的价值没有完全得到发掘。从高校视角看,专利信息加工程度低,专利导航分析不足,研发形成的专利与市场脱节,难以与企业专利技术需求高效匹配。中小企业视角看,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具有引进专利、与发明人合作等方式解决技术难题、升级技术水平的意愿,但处理浩瀚的专利信息更显捉襟见肘,更难高效获得专利。加之专利交易对法律、技术、商务谈判等方面的市场化运营服务依赖性强,需要相对专业的机构长期撮合、跟踪服务和技术消化。
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供给、需求内部及供需之间的矛盾,获取专利难度更大、成本负担能力更弱,可谓雪上加霜。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技术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专利作为技术的主要载体,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对于促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提升技术专利转化效率的目的出发,创新建立技术专利转化模式如下(清晰大图请见附件项目服务模式图):
情报分析系统采用计算机采集处理以专利、文献和政策法规等技术信息,以技术专利转化需求为中心,利用智能匹配和智能推送技术,帮助企业准确、高效、及时的获取并利用技术信息。
科学的技术评价体系为企业科技研发路线指引、知识产权布局及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垂直搜索”、“智能定制”、“智能分析”、“全时推送”和“永久知识库”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云服务。
依托技术评价师、情报专员、数据工程师、web前后端开发工程师,建立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技术情报跟踪服务流程,具体服务流程标准分为四个阶段:技术情报框架确定、数据收集、在线数据库建立、技术情报跟踪挖掘,最终形成以下具体服务:
技术价值分析是利用大数据从法律的稳定性、保护范围、垄断性、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前景等多个维度对技术的价值进行评估评价。技术价值分析基于技术的技术、经济、法律等多维度,通过综合分析相关大数据,全面地反映该项目或该技术的运营价值。
制定技术价值评估标准,依据量化评价体系《技术价值评价规范(Q/55898627-8.001—2016)》等评价标准;通过对技术技术价值的评价评估,解决知识产权技术专利转化难题。
(1)通过情报分析及技术评价,了解该领域技术发展沿革、热点和趋势;为自身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2)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从重点企业(团队)、竞争对手的专利分析入手,着重对现有专利的保护范围、权利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排除自身的专利侵权风险,另一方面为自身的专利布局寻找方向和空白点。
(3)根据情报分析及技术评价的结果,对自身技术进行剖析,总结创新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专利分析的结果,制定申请方案指导专利布局。
(4)完成初步布局申请后,建立动态监控平台,实时对技术情报和专利信息进行监控。根据现有专利,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专利的动态变化(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状态,权利要求修改等),及时对之前的布局方案进行修订和补充,以构建保护层级合理的高价值专利组合。
九鼎天元集团率先提出了创新性的采用“专利转化集成服务方案”,将“技术情报、技术筛选、专利挖掘布局、专利技术评估评价、专利转化”集成整合的“5合1”服务方案,形成服务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