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在新的起点推动公共投资审计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投资审计工作回顾

公共投资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之一,是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审计署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公共投资审计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始终以发展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推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公共投资审计理念、实践、技术、队伍建设创新发展,在促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深化改革、促进防范化解风险、促进反腐倡廉,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耕主责主业

围绕“国之大者”履职尽责

审计署党组总结新中国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审计工作经验和发展规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历次会议精神,提出审计监督必须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全面梳理投资审计法定职责,研究明确投资审计主责主业就是审计重大建设项目,并紧扣主责主业扎实开展投资审计工作。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稳投资工作。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提出要做好包括稳投资在内的“六稳”工作。此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三年把稳投资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0年,党中央正确研判国内外形势,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印发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文件,明确要求超前布局新基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2020年、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要求扩大有效投资,分别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3.6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6100亿元,重点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以及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公共投资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重大工程建设等公共投资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港珠澳大桥审计组临时党支部开展联合主题党日

审计署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稳增长”“稳投资”相关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国之大者”开展审计,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发展规划、政府重点工作任务,锚定重大建设项目,先后组织开展了17个重点机场建设项目、金沙江下游水电站、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审计,揭示了规划衔接不足、前期工作不到位、资金筹集困难、建设进度滞后等突出问题,促进完善支持政策,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如在港珠澳大桥项目审计中,根据竣工财务决算的特点,围绕“算总账、报实账、报明白账”总体工作思路,在算好、算准总账的同时,回答了“钱该不该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跟踪审计中,始终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牢牢把握“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对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北京冬奥组委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以实际行动护航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举办。2022年4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助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推动建设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深刻领会党中央重大投资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长远性和全局性,聚焦主责主业,突出工作重点,推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助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稳定经济增长。紧紧围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加大对我国公共投资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等方面的审计力度,从深化改革的角度,着力揭示规划实施、改革推进、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对表国家“十四五”规划、地区和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地方规划等,深入研究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投资领域的战略安排和政策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对投资的最新政策以及新部署、新要求,围绕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以及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空间规划、重点工作任务、重大改革举措等涉及投资审计的相关要求,加强投资审计监督,揭示和反映规划之间不协调,规划与财政、价格等政策不匹配,规划落实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有效发挥投资审计在服务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如审计署组织开展了国家“十三五”规划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推动规划目标实现,更好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持续关注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公共投资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情况,揭示和反映建设项目前期审批程序周期较长、建设市场开放力度不够大、吸引社会资本成效不够显著等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分析深层次原因,及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全面深化公共投资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如在高速公路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聚焦“放管服”改革落实情况,着力揭示和反映审批周期长、审批环节多,影响项目推进等问题。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以高速公路项目审批为突破口,推进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加大对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揭示和反映部分单位清理涉企收费不彻底、违规自定项目或提高标准收费、违规收取或逾期未退各类保证金、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工程款等问题,促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如在17个重点机场建设项目审计中,审计组聚焦市场开放程度、促进吸引社会资本政策落实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工程建设市场开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促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投资审计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推动防范化解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揭示不良苗头和有害倾向,推动把矛盾问题和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重大公共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有序推进。

增强敏锐性和预判性,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时刻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持续关注并揭示一批重复建设、损失浪费、生态损毁以及盲目举债建设“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投资领域突出问题,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聚焦国家财政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水安全等重点领域,着力揭示一批违规举债形成政府隐性债务、节能环保政策执行不够严格、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以及重大财务舞弊、重大财政造假等风险隐患,及时反映影响经济安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推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屏障。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梳理已纳入“十三五”规划等且已投入资金,但因用地用海、生态环保审批程序等以致停滞未建的重大项目,研究解决措施,推动“早晚要上,上比不上好”“早建比晚建好”的建设项目尽快形成有效投资,避免产生更大损失。

——加大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促进反腐倡廉。

公共投资领域政策密集、项目密集、资金密集,容易成为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的高发区、重灾区,一直是审计监督的重点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投资审计严肃揭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始终做到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审计中,强化全过程资金使用监管,紧盯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立项审批、征地拆迁、土地利用、项目招标投标、设备材料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点环节,聚焦资金分配、资产处置、资源交易、项目交易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揭示靠工程吃工程、资金层层截留等违纪违法行为,以及重大损失浪费、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中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既加大对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等重大贪腐问题的揭示力度,也注重揭示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小官巨贪”等问题,促进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问题发生。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投资审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投资审计面临的客观环境和法治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共投资审计坚持探索与创新并进,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位置,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动,把握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研究起草机场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方案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始终保持工作定力。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立足投资审计法定职责,始终保持工作定力,把重大政策落实、重大项目推进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突出反映投资领域在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发挥投资审计在服务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促进落实有效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依法履职,投资审计法治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以来,审计署陆续制定出台《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意见》等3个文件,对投资审计从制度层面进行完善和规范。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制定、修订、废止各类法规制度近3000项,清理“以审代结”项目3万余个。同时,系统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有关要求,归纳总结投资审计的新实践、新探索和新经验,助力通过法律制度供给保障,推动公共投资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关于投资审计法定职权,新修订的审计法在原有条文“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其他关系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使用和建设运营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新内容,这是法律对公共投资审计的重大赋权,为投资审计事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坚持“三个转变”,投资审计转型发展持续深化。

回顾过去十年,公共投资审计工作按照国家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和审计署党组工作部署,从投资审计实际出发,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和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发展实践,提出投资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公共投资审计的转型发展和现代化,主要路径是“三个转变”,即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单一工程造价审计向全面公共投资审计转变、从传统投资审计向现代公共投资审计转变。在深入推进公共投资审计实现“三个转变”的过程中,审计机关坚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确保质量”原则,加强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以及其他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的预算执行、决算以及有关建设、运营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相关单位履职尽责,促进项目顺利完成,促进投资绩效提高;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工程项目建设财务、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管理、材料设备管理、建设用地和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结算、公共投资绩效等内容开展审计监督,依法全面履行投资审计监督职责;坚持与时俱进,按照公共投资审计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重塑和重构公共投资审计,在创新现代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创新现代审计理论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共投资审计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科技强审

推动投资审计技术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投资审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要求,高度重视投资审计技术的现代化建设,着力研究现代技术在投资审计中运用的途径和措施,加快推进投资审计技术创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围绕工作任务,科学统筹谋划。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全面投资审计数据采集和共享机制,启动投资审计数据标准化工作,推动公共投资审计数据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加强与审计署办公厅、电子数据审计司沟通协调,统筹采集数据,着力于以标准助推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积极推动投资审计信息化标准化发展。

——坚持以用为本,推动大数据与投资审计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投资审计大数据实践应用,大数据分析比重不断增加,审计内容更加系统全面,审计效果显著。一是有效助推投资审计全覆盖。如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员办事处、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等单位和辽宁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审计厅(局)围绕本地区或重点行业招标投标情况开展大数据审计,基本实现对重点审计内容的全覆盖。二是深化和拓展公共投资审计领域。如湖南省审计厅、广州市审计局等单位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放管服”改革、规范建筑市场管理等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组织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专项审计,工作成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等单位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和投资审计工作,以非现场大数据分析为主,针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开展研究型审计,上报的相关重要信息要目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采用。

——注重开放协作,推动数据使用更加深入。

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有序推进投资大数据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与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各省区市审计厅(局)建立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联络员制度,定期了解掌握各地大数据工作情况和应用案例;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地方企业等部门单位合作,利用其专业特长和技术力量,助力破解大数据审计难题。通过持续努力,目前已初步完成投资审计数据规划、采集标准、分析模型和软件等建设,基本构建了全国通用、开源共享的投资审计大数据应用体系。

——加强基础研究,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健全完善《投资审计数据采集标准》,组织研发投资项目数据采集软件,采集投资项目审计所需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推动信息高效传递、管理科学规范、工作质效同步提升。总结各地投资审计工作思路和发现的问题,编制《投资项目数字化审计操作指引》。深入研究数字化审计思路,目前已针对60多个问题研发了110多个分析模型,为建立易复制、可推广的数据分析模型夯实基础。围绕招标投标、工程造价等审计重点难点内容,依托各地实践,积累了近百个可全国通用的招标投标分析模型,研发公共工程造价审计软件和文本分析工具,为更好履行投资审计监督职责提供坚强保障。

                                                                              面向实践和现代化
                                                                              打造高质量投资审计队伍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公共投资审计工作开新局、谱新篇,关键是要培养具有现代化能力素质的投资审计队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深入了解投资审计队伍现状,找准方向和短板,通过加强审计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公共投资审计人员履职能力。

——加强政治建设,为新时代投资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引导投资审计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做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了然于胸,从讲政治的高度开展审计业务,研判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推动审计整改。

——锤炼过硬队伍,在强化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上聚力增效。

坚持在审计一线锤炼干部过硬本领,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组织召开全国投资审计转型发展研讨班、对口援疆援藏审计培训班等,培训审计干部4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既熟悉财务知识,又熟悉投资、财政、金融、企业、资源环境知识,还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坚持人才强基,推动投资审计事业青蓝相继、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持续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为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坚持在实践中认识、检验、提拔、使用干部,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部署落实,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思想引导,让青年干部在审计一线长见识、练功夫、增才干,夯实审计事业长远发展根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