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在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创新优化审计项目组织模式,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及时推动审计整改落地见效,促进财政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重庆办牵头实施的某省2020年财政收支审计项目,秉承研究为要、数据为先、整改为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这一主责主业,揭示了一大批违反财经纪律的突出问题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该项目揭示的14个案例被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等采用,其中1个案例获评审计署优秀案例;6篇审计信息被审计署采用;向主管单位移送问题线索3个,推动地方完善制度36项。该项目荣获2021年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三等奖。
审计组深入研究党中央关于财政工作和被审计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其融入审计全过程各环节。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结合以往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对财政体制、转移支付、财务报告体系等进行专题学习研究。
研究国家政策,明确审计目标。成立审计项目研究分析组,在项目开始前加强前置研究,通过收集分发政策文件包、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深入研究党中央关于财政工作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十四五”规划等对财政工作的战略安排,并参考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等各方观点意见,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体系,为确立审计目标、找准审计切入口打好基础。
研究行业特点,把握审计方向。审计组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和专业数据分析团队,汇集7个省级部门的12项数据,重点关注近三年被审计地区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情况,深入分析省、市、县不同层级财政部门的业务数据,把与财政、经济有关的行业规划、地区规划、预算安排、项目计划等了解清楚,把相关政策、改革要求、发展方向研究透彻。同时,审计人员采取与审计对象座谈、到档案馆查阅地方财政志等资料的方式,从财政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出发,深入研究当地财政的发展现状、改革方向和取得的成效,并结合财政部门的职责履行、业务运行、管理模式,认真剖析财政管理体制、国库运行机制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原因,聚焦发展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真实性和支出结构调整的合理性,揭示了部分地区设置过渡性账户滞留财政收入、违规新增暂付性款项以及部分单位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
研究地区特色,聚焦审计重点。重点关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拖欠教师工资补贴等情况,通过开展典型案例分析会、赴相关地区延伸调研等方式,深入研究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完善机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如审计组加大对兴建楼堂馆所、形象工程等的核查力度,反映的地方违规建设楼堂馆所问题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典型案例向社会通报。
审计组努力践行科技强审理念,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一方面,坚持纵向到底,加强从财政指标、支付到决算数据的纵向穿透,追踪资金最终流向;另一方面,坚持横向到边,强化财政数据与相关数据的横向关联分析,真正让数据“说话”。
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现场开展大数据分析
以财政资金为切入口,靶向发力。加强对财政预算指标、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和总预算会计等财政管理系统数据的相互串联分析,实现从预算资金来源、指标分配,到资金使用、会计记账等全过程的穿透,着力揭示财政资金在分配、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从被审计单位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切入,通过对国有企业上缴非税收入和获取财政补助资金的比对分析,并结合财政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背景和资金流水,核查地方政府虚收空转财政收入的问题。
以经济政策为切入口,问诊把脉。财政资金与经济政策往往相辅相成,每一笔财政资金的背后都会有政策意图,每一项经济政策的实现都要依靠财政资金。以国家重大经济政策为切入口,通过对政策背景、内涵和目的的深入研究,寻找政策背后的资金线,再进行数据查询比对和关联分析,突破问题线索。如以某项财政补贴政策为切入口,将企业申报材料中的增值税发票信息、研发人员社保等信息与税务、社保等数据进行比对,发现现行认定制度缺乏实质性审核程序和主管部门联动审查机制,部分企业利用虚假资料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等问题。
以企业为切入口,精准聚焦。以企业为切入口进行逆查,与沿着财政资金流向顺查相比,更有利于锁定目标。如从参与政府采购的投标企业入手,分析工商税务等数据并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关注少数公司中标率极高且中标金额极大、同一人代理多家公司或同一股东名下的多家企业同时参与投标等情况,筛选问题线索,核查部分投标企业违规围标串标等问题。
审计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严格落实质量分级负责制,层层压实质量控制责任。聚焦审前数据采集、审中现场管理、审后督促整改三个阶段,全面加强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
提高数据质量,强化源头控制。加强与财政、税务、工商、社保、大数据等部门的长效合作,建立常态化数据采集机制,定期开展数据采集,形成规范化数据标准表。充分运用审计职业判断、数据试分析等数据校验方法,不断提升审计采集数据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从源头上消除审计质量隐患。
加强现场管理,强化审中质量管控。统一下发审计工作底稿、调查了解记录、资料需求清单等审计文书模板,在组内统一审计文书格式;加强审计取证记录发出、收回等的编号管理,严格执行小组内部复核、综合组审核制度,做到所有取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前介入开展跟踪审理,严格落实主审、现场负责人和审计组组长三级复核制,确保审计质量。
提升监督层次,倒逼审计质量提升。加大督促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力度,促进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即审即改,提升审计监督层次。同时,以推动整改倒逼审计质量提升,确保审计查证的内容翔实、发现的问题精准、提出的审计建议可行、得出的审计结论经得起时间和各方的检验。
审计组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加大督促整改工作力度,推动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要求,从源头上强化治理效能。
提高站位,推动审计整改有力度。针对审计报告、审计事项移送处理书等审计结果文书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审计组建立审计整改问题清单,要求被审计单位定期报送整改台账和整改证明材料,并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核查,逐一对账销号,促进被审计单位从讲政治的高度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做好审计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在手里、扛在肩上。被审计地区主要负责同志做出批示,要求抓好整改,并多次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整改工作,责成各地各部门认真研究采纳审计意见,对整改推进情况进行“日调度”,有效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举一反三,推动审计整改有广度。对于涉及18个部门、11个地区的33类共性问题,审计组按照“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三种方式,分类提出整改要求。被审计单位成立整改推进工作专班,按统一标准部署整改工作,通过省级以上率下、部门协作配合、地区形成联动,有效推动审计查出问题立行立改。
标本兼治,推动审计整改有深度。在揭示和反映典型问题的同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关注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促进体制机制制度健全。如针对政府投资基金闲置和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在及时收回资金的基础上,制订政府投资基金优化整合实施方案,及时注销监管账户,加强制度建设;针对部分单位办公用房租金高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研究制定办公用房租金标准政策并及时印发;针对部分单位依托主管部门违规收费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将收费资金缴入财政、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推动相关问题有效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