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吃透政策查落实 研究治理挖问题——天津市审计局土地出让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经验总结

根据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2020年天津市审计局对2017至2020年全市土地出让情况开展了专项审计调查。审计调查聚焦土地领域重大政策落实和违法问题治理,揭示重大风险隐患,推动相关问题加快处置,有效规避了土地领域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廉政风险,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该项目荣获2021年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

精心谋划研究,准确把握审计调查重点

土地领域审计面临的情况十分复杂而又高度敏感。选好题、立好项,搞好项目设计尤为关键,对此,天津市审计局重点做好三件事。

研究土地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相关补偿、安置、融资成本高,土地整理储备规模大,资金拨付层级多,监管难度大,特别是征地拆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审计组按照土地征收、整理、出让、供后监管等业务流程,分门别类梳理不同时期的法规政策,建立土地审计“法规政策包”。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资料: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关于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等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土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方向性文件;二是城乡规划、土地招拍挂、土储债券管理等法律法规,以及土地利用分类、产业用地政策、划拨用地等辅助性参考资料;三是天津市结合实际制定的各类规定,如工业研发类项目建设、土地整理机构财务费用等管理办法。天津市审计局通过分级分类研究相关政策演变过程、立法意图和具体要求,确定了“土地有关政治理论—土地政策制度规定—土地征转利用项目—土地资金拨付和使用”的审计思路。

明确审计目标。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制约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审计组以此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紧贴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确定“摸清家底、揭示问题、辅助决策、完善制度”的总体目标。通过摸清建设用地规模及构成、土地储备及交易、土地债务及融资等总体情况,揭示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体制机制缺陷和监督管理漏洞,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推新发展理念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确定审计重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周期较长的特点。通过调查分析,审计组做出四点判断:一是新开发地块经过规划、征收、转用、供应、流转等多个环节,具有制度规定多、管理部门多、不同时期政策变化大的特点,容易在审批权限与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纠葛,因此将程序合规性作为审计重点;二是土地整理、补偿、安置、融资等环节均产生巨大资金流,极易产生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问题,因此将重大腐败问题作为审计重点;三是个别地区大拆大建、未批先征、违法占地现象时有发生,产生了一些既成事实的土地违法行为,因此将土地违法治理作为审计重点;四是众多土地事项的实施主体是乡镇村或园区,由于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监督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将基层风险隐患作为审计重点。根据以上判断,确定审计重点,即围绕土地整理储备情况、土地供应情况、原示范小城镇建设及土地利用情况、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债务及偿债能力情况、闲置土地及延期竣工项目用地情况、违法用地情况、围填海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审计的情况等9方面重点,对天津市各区政府、各市级融资平台公司、财政、规划资源等近百家单位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强化统筹协调,科学高效推进审计调查

在该项目中,天津市审计局着重做好组织运行、编制实施方案、运用技术方法、审理把关等方面工作,确保审计调查高效推进。

强化组织和人员保障。在市审计局层面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土地审计领导小组,保障整体工作高位推进、统筹决策,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建牵头业务处、综合处、审理处、财务保障处等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审计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协调联络等工作。项目办公室下设综合组、业务组、数据分析组三个专业小组,明确任务、各负其责,通过组织业务培训、整理法规文件、编发操作指引、派发核查疑点等方式,有力有序推动审计项目开展。

开展审计方案编制论证。多次走访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等主管部门,掌握全市土地收储、土地交易、闲地处置、资金征管用等方面情况,摸清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业务流程、数量规模等基础资料,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组织进行研究论证,修改完善后上报市政府审定。为全面、快速摸清全市土地管理及资金状况,编制了16张专项审计调查表,征求区级规划资源、财政部门及工业园区等基层单位意见并进行试填报,保证审计调查的科学性、规范性。

灵活运用技术方法。各审计小组多源头收集土地整理项目成本支出、土地出让收入等财务数据,土地整理、交易、闲置等管理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工业园区、永久性保护区等矢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核验,确保数据完备、准确可用。审计组坚持数据分析先行、外业核查跟进,集中分析获取的电子数据,在充分搜集各区土地征转、供应、资金使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VBA等技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校验,自动识别和校正逻辑错误的数据,摸清全市土地储备、出让、闲置、违法建设“底数”,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将全部整理和供应地块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管控区域的矢量图进行叠加比对,发现违反管控规定的问题疑点。向各审计小组下发核查通知单,对疑点核查结果开展跟踪回访,及时更正数据分析模型,提升数据分析质量。通过大数据审计,精准揭示占压红线、闲置土地、违建未拆除等问题,客观反映了园区土地开发利用、土地整理储备资金成本核算等突出问题,提高了审计效能。

保证问题定性处理准确。为强化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制作了审计取证单和审计报告模板,坚持用“一个口径”表述事实,用“一把尺子”定性和处理问题,确保审计结果能汇总、可分析,审计处理意见经得起检验。在审计报告阶段,对各审计组报告开展同步审理,对共性问题一并研究,对个性问题逐一把关,确保问题事实描述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政策法规准确、处理处罚恰当、审计建议具体可行。

突出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效能

本次审计调查共发现超批准规模征收土地、土地整理成本管理不严格、违规支付征地补偿费、违规返还土地出让金、违规转让土地、闲置土地监管不及时、土地利用效率低、违法用地执法不到位等8大类400余个问题。审计既全面揭示土地管理中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又注重深挖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发挥了监督震慑力。

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在汇总审计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有的区领导干部对土地政策理解不到位、政绩观出现偏差,进行过度征地拆迁,导致后期土地无法按时出让,前期投入成本难以收回,且利息、临时安置费用等持续发生,形成债务负担,造成土地闲置。二是部分区前期土地收储由区级土地储备机构、平台公司、镇(街)政府等多头实施,在成本控制、费用分摊、评估计价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产生未经评估或估值不当收购土地等问题,造成土地收益损失。三是监管部门之间信息缺乏互通共享,造成二级土地市场中涉地股权转让行为难以监管、违法用地案件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作为结案依据、违法状态长期难以消除等执法风险。

提出针对性整改建议。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组从三个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一是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各区立足区域特点,将区域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规划编制相结合,科学研判,提前谋划土地整理、收储的规模,确保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二是强化监督管理,要求区政府明确部门单位、镇(街)政府、园区管委会的土地行政管理职责边界,形成土地整理、收储、拍卖等环节的制度规范,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推进土地行政管理标准化、程序化。三是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构建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联合监管格局。根据审计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或修订了储备土地类项目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办法、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土地开发项目供后监管等19项制度。截至2021年末,审计整改完成率达92.31%,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3.48亿元。

推动问题整改到位。天津市审计局认真履行审计整改督促检查责任,主动联系土地资源部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对接,严格把关审计整改方案,对土地整理周期长导致成本增加、土地整理成本确定标准不一等“疑难杂症”一事一议,专题研究拟定整改意见。对违法用地监管不到位、未按规定实行土地整理成本预决算管理等共性问题,统一研究整改举措。对审计发现的涉嫌利益输送、不担当不作为、国有资产流失损失等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有效发挥了审计促进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廉政建设和提高治理能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对所有的移送案件线索进行整理分析,在审计综合报告中单独反映,提出加强土地领域治理的对策分析,为深入推进土地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参考依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