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审计局认真贯彻做实做细研究型审计的工作要求,在开展某区委书记、区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牢固树立全链条研究型审计思维,优化组织方式,强化审计调查,突出审计重点,创新审计方法,强化审计整改,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成效。该项目共揭示问题38项,促进财政增收节支11.06亿元,提交《审计专报》《审计要情》7篇,移送问题线索9件。该项目荣获2021年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二等奖。
在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审计组扎实开展审前调查研究,将研究型审计思维贯穿审计全过程,对该区的政策措施、区域特点和领导干部决策事项进行全面梳理。
一是深入研究政策措施。年初审计计划下达后,审计组深入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对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全面收集与该区相关的国家和市级重大战略、发展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和市级主管部门政策文件。通过扎实细致的前期调查,充分了解掌握市委、市政府对该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责任制签订情况,认真梳理该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等方面出台的政策措施及贯彻执行情况。重点关注该区“助保贷”政策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事项“四办”清单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把准把牢审计方向,确保审计思路清晰。
二是精准研究区域特点。审计进点前,审计组认真分析该区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该区地处武陵山区,是渝东南、黔北地区与重庆主城的连接点,森林、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全域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5A旅游景区”等招牌。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针对该区原属国家级贫困县、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在深入研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基础上,审计组将该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等情况作为审计重要内容。
三是研究分析决策事项。审计组围绕权力运行这条主线,全面收集领导干部决策等相关资料,运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工具对决策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制作重大决策事项调查表,初步梳理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主要决策事项,即发展旅游经济、生态工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重大财政资金主要投向发展全域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旅游景区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为现场审计明确了方向。根据上会研究的频次、决策类型、资金量大小等因素,审计组将决策事项分成7大类36个事项,并按类别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合理分工。
该区坐拥大娄山脉、武陵风光、乌江画廊,森林覆盖率达65%,空气质量优良,优良天数常年保持350天以上,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近年来,该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重庆区县旅游的一张名片。审计组牢牢把握该区的区域特点,聚焦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联通黔北地区重要连结点的功能定位,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等审计重点。
一是重点关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自该区2017年11月顺利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各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项目和资金不断聚集。该区按照全域旅游、“全民兴旅”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四好农村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此,审计组确定了乡村旅游开发、涉农资金整合等审计重点,关注审计对象任期内出台的该地区产业规划布局、农户利益机制联结、乡村旅游项目实施、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在涉农资金整合方面,揭示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衔接不顺畅、业务指导部门与项目承接镇街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并针对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形成调研文章《各主管部门应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绩效》,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对策和建议。
二是重点关注各类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情况。该区森林、水、溶洞等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风景名胜区3个、试点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审计组将该区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地产和康养项目招商引资,矿山、森林、水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以及景区经营权回购、景区景点建设管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重点,关注旅游度假区建设、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旅游资源经营权收购、景区内小产权房建设及违法用地等情况。揭示和反映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用地不规范、招商开发模式论证不充分、景区经营权回购损害政府利益、违规流转土地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
三是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经营性债务风险、景区安全隐患、水污染防治等风险防范化解情况。该区地处长江干流乌江、山多坡陡,工业基础薄弱、财政体量小。近年来,该区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和国有企业融资,债务总额增长较快。同时,作为全市热点景区,大量游客聚集,安全风险隐患较大。审计组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经营性风险、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建设运营安全、旅游景区及农村饮用水安全、水资源污染防治风险等作为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债务偿还计划制订情况、存量隐性债务化解情况、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三条红线”考核目标责任落实情况等,反映该区在债务风险防范、景区安全风险、水资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
审计组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定位,扎实开展研究型审计,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主线,精准发现问题、精准处理问题,总结提炼、分析原因,查找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推动完善体制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审计发现问题质量。提高政治站位,严格按照“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全面、客观地揭示问题,审慎定性,作出客观评价、提出合理意见。围绕审计反映问题与审计对象履职的关联性,紧盯被审计领导干部承担第一责任事项、直接决策事项、当地重大经济事项,以及可能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对于一般性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的问题不作重点反映,确保集中审计资源抓主要问题。树立“开门办审计”思路,前移审计关口,强化与审计对象和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全面掌握查证事项的背景情况等,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
二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审计组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树立全局意识和贯通思维,按照“结果—原因—建议”的思路,结合以往其他区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炼,梳理出普遍性、典型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同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用,通过市纪委监委现场督查、市委组织部“一对一”提醒谈话等形式,强化对审计整改的监督检查,形成审计整改监督合力,有效促进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要求、提高整改实效。在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市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出台制度20余项,有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该区发展旅游经济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筑弃渣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景区内旅游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撰写《审计专报》《审计要情》7篇,促进解决该区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服务该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提高线索移送质量。审计组在项目实施中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查深查透,明确责任主体,找准违法违纪事实,锁定利益输送证据,增强移送问题线索的可查性。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机关等部门的联系协作,强化信息沟通,扩大资源共享。首次探索与市检察院联动实施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查证,发现公职人员非法牟利问题。相关部门查实并处理公职人员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