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观点】精准发力  将研究贯穿审计实施全过程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实现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将调查研究与审计实践相结合,即科学立项优化审计、组织实施拓展审计、成果提炼深化审计、后续评估升华审计,将研究理念贯穿审计全过程各环节。

                                                  科学统筹审计项目    精准发力有目标

                  增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抓好项目质量源头管控。坚持政治导向,研究计划管理,精选项目类别,统筹推进实施,全方位做好审计准备工作,在研究中谋思路、寻破题。

科学立项突出政治导向。作为业务开展的“指挥棒”,项目立项决定审计工作方向和最终成果。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落实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紧盯乡村振兴战略、“放管服”改革等重大举措,聚焦民生保障、债务化解等重点部署,强化立项研究,做好动态管理,确保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贯通融合,及时掌握真实、有用、全面信息,明确审计思路,预判可能存在的难点,提升审计精准度,加大计划执行管理力度,确保项目计划高质高效执行。

计划管理明确审计方向。坚持审计项目计划“一盘棋”,从加强组织领导、建章立制等方面保障审计项目计划运行横向发力、纵向联动。成立审计项目管理领导小组,专项研究审计项目计划编制、调整变动、统筹协调等重点方向,确保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审计实践的一致性。研究制订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项目进度管理办法等,提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总要求,明确审计工作时间节点,突出对重点领域、重要项目的审计监督,保证审计项目计划的严肃性。

组织实施构建“大统筹”模式。强化审计项目“一体化”管理,通过协同化、贯通性流程再造,实现资源整合、流程管控、系统发力。架构“大统筹”组织管理模式,同类型审计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实现“审干部、审单位、审资金、审项目”的“四审”融合。探索审计项目组织方式,改“单兵作战”为“大兵团协同作战”,改传统现场审计为大数据非现场审计,通过融合式、穿透式审计拓宽覆盖面,最大限度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方案指导明确工作思路。审计工作方案是对审计项目的整体谋划,通盘考虑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重点,明确审计主攻方向,避免审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发挥审计工作方案的指导性、基础性作用,多渠道摸排、梳理、整合重大政策、重要任务、工作职能、资金管理等基础情况,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科学纠偏矫正,定期对照实施方案解决审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合理调配资源,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审计实施规范化。

                                                  优化现场审计实施    深挖问题抓质量

                  坚持研以致用,聚力全员全过程质量控制,以审计发现问题为导向,注重“点线面”结合,开展深入研究,提升审计发现问题的质量,推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标本兼治。

以项目资金为主线,增强审计穿透力。深入研究“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涉及的宏观调控战略规划,以资金流向为主线,确保微观层面直击要害、查深查透。聚焦各类重点财政资金,沿着资金运行脉络,摸清财政预算分配、资金逐级拨付、末端管理使用、绩效目标实现等环节存在的管理漏洞,全过程检查资金运行轨迹。关注资金来源、分配管理、绩效评价,及时反映影响资金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弄清问题本质,分清问题主次,研究破解对策。

以问题导向为目标,推进审计全覆盖。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出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的目标要求。问题是审计的起点,山东省青州市审计局2022年实现了对全市30家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重点分析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资金情况,促进建章立制。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质量跟踪全过程。大数据技术作为推进研究型审计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手段,助力审计效率提升。遵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推进“金审工程”三期平台建设,融合行政办公、计划统计、业务管理等子系统,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跟踪审计全过程,提升审计质量,扩大审计覆盖面。加强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发现疑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以精品审理为保障,完善审理“双模式”。将审理研究融入审计实施全过程,充分发挥审理在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助力各项审计成果创新创优。基于数据分析平台,全面打通项目立项、计划统计、执行进度、档案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技术与审理深度融合、现场作业与审理同频同步。将现场审理融入廉政督查,力求问题准确、证据充分、落实有效,进一步提高审理效率。前移审理工作关口,开展预备审理新模式,实现审理全流程管控,筑牢质量防线。

                                                  综合运用审计成果    信息共享提成效

                  聚焦审计成果运用,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质量、沟通共享,把加强审计成果转化运用作为深化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抓手,发挥审计监督和服务作用。

提升审计结论文书质量。强化对审计报告阶段结论性文书的质量管控,把好思路关、问题关、质量关和文字关,从总体上研究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规律及特征,做到结论性文书通俗化、简明化,确保审计对象看得懂、用得上,实现问题精准画像。对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剖析原因,研究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归类总结,提出有针对性、切实管用的审计建议。

加大审计成果运用力度。将研究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在结论性文书基础上,去粗取精,贯通共性问题,跨领域、跨行业分析,谋划形成研究型审计专报、信息、简报等,做好审计成果深加工,为科学决策做好参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形成审计案例,适时举办典型案例交流会,使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边审计、边总结、边研究、边沟通,推动审计走深走实。

建立审计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协作共享,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发挥研究型审计增效服务作用。加强内部审计信息研判共享,探索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共享交换机制,采取日常交流、定期研讨、多向协助、成果共享等多种举措,提升共建共享工作成效。加强外部审计交流共享,在保障数据共享安全的基础上,同纪检监察、巡察、财政等多部门沟通,形成“审前共商、审中协作、审后运用”工作模式,实现协作配合机制稳定、安全运行的监督格局。

                                                  强化审计后续工作    聚力发展添动能

                  深入开展系统化审计整改和审计后评估工作,推动审计整改转化为治理效能,激发审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精准推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审计整改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扎实做好审计“下半篇文章”,打通审计监督“最后一公里”,提升审计成效。坚持系统化整改思维,明确整改主体责任、主管监管责任、审计督导责任。建立整改台账,将“当下改”与“长久立”、“专项改”与“日常改”有机结合,深入剖析问题成因,促进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建立整改协作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检查与督查并进、巡察与审计促进、考核与监督推进,形成系统化整改合力。

                  审计后评估推动审计工作“节节高”。审计项目后评估回归审计质量根本,将质量作为优先关注事项,实现审计闭环管理。以“审计组自评估+部门类评估+审理总评估”为主体,对既定审计目标、成果转换和创新运用、审计建议落实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反馈不足与短板。审后复盘坚持合理性、全面性、效益性原则,总结项目经验、归纳审计方法、发挥资源效益,探索形成适应性、成熟性强的审计后评估模式,倒逼审计质量提升,切实实现以研促审、以审带研、研审相长,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