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西南重镇重庆,一家当地的能源企业向中国银行成功申请了4.7亿元的贷款,用于由发电、制冷和供热三大系统构成的冷热电三联供(Combined Cooling, Heat and Power)的能源站。由于该项目可以提高周边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其贷款属于气候投融资,融资利率大大低于市场水平。项目负责人表示,按利率降低1个点算,融资成本一年能减少400多万元。
这一优惠的项目融资,发生在全国首个专门为气候金融打造的“政银企”平台上。该平台受到当地环保部门监管,有投融资需求的企业和银行都可以入驻。在这里,希望申请资金的企业可以提交资料,经环保部门对项目减排量预估审核后进入项目储备库。而入驻的银行则会根据自己的投资需求,在项目库中选择合适的项目投资。
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一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包括12个市、4个区和7个国家级新区。据南方财经统计,截至今年10月中旬,23个获批试点中已有18个采取了行动。其中,8个试点公布了地方工作计划,10个试点发布了项目申报指南、入库评价标准等文件,16个试点建立起了具体推进气候投融资的部门或网络平台。而根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处长丁辉透露,截至2022年底,23个试点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左右。
“23个试点是从30个申请方中选出来的。”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介绍道,“主要根据对各个地方综合情况的评估来选择。除了三年内达到气候目标、不能有重大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等硬性指标外,也考虑到城市或地区在气候工作方面的基础,比如是否在低碳城市、适应性城市和碳市场方面有经验等。另外,还要评估未来的计划如何,包括对组织架构、地方政策和产品推广的规划等等。”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气候与能源组资深项目专员陈蓥婕告诉对话地球,这些试点看上去各有特色,在应对气候变化、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上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山西省太原市、长治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地,引导资金支持两高产业低碳转型是其关注重点之一,武汉市武昌区是区域碳交易市场的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气候风险偏高,可以将构建气候韧性作为建设试点的其中一个重点。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当天在武汉的分会场。图片来源:Xiao Yijiu / Alamy
▲东方白鹳南迁途中在河北曹妃甸湿地觅食。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项目外部性依旧很强,周期长、成本高,其效益往往被视为公共福利,也限制了对投资者的回报和激励。图片来源:Al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