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融资性贸易审计技巧

融资性贸易常见形式

1
委托采购
提供资金的企业将收购、保管、销售三个环节全部交给融资企业完成,或将其中两个环节交由融资企业的关联方客户完成。

2
循环买卖
通过同样的企业或相互关联企业之间签订内容相同的多份买卖合同,形成一个闭合的货物流转回路,帮助融资方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资金使用权。同时,无需发生实际的货物流转。随着中间环节的增加或货权凭证最终流向合同的关联企业,循环贸易的交易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

3
托盘贸易
指由第三方企业与买卖双方企业分别签订采购合同,利用账期为卖方提供融资的贸易形式。托盘贸易通常会发生真实的货物流转,但融资性贸易主体企业并不直接参与货物流转的过程。

融资性贸易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

第一,公司业务合作方的资金实力、偿债能力及意愿都对融资风险起着关键性作用,贸易合作方信用风险的高低直接影响贸易资金风险的大小。

第二,贸易企业在融资管理方面经验欠缺,缺乏金融企业整套完善的业务系统,如尽职调查管理、贷后管理以及风险控制体系等,从而造成风险隐患加剧。

第三,从贸易模式看,融资性贸易主体企业并没有控制货权,与此同时,预付的货款又已被对方掌控,资金结算很难在其监管能力范围内,容易产生货物、资金“两头在外”的潜在风险。

第四,部分融资性贸易在业务开展中会实施企业间相互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贸易风险。但由于此类业务的供需方存在关联关系,如果发生系统性突发事件,则会受到波及,使风险加大。

业务风险

企业经营会面临业绩考核压力,一般考核指标中会对业务量增长有要求。在融资性贸易中,既不用开拓上下游资源,也不用承担交易过程中的贸易风险,只通过资金支出就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这对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提升、客户关系维护等没有实际意义,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对单一客户的依赖。若大量资金被占用,主营业务经营能力下降,则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

法律风险

在融资性贸易中,由于业务没有实际货物流,资金流转仅凭借虚构的贸易合同及开具的采购、销售发票进行,目前,此类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购销合同,其法律效力尚存在争议,如果出现风险后,实施融资性贸易的主体很难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利益,融资人可以通过举证业务为虚假贸易进行抗辩。同时,开具非真实业务贸易增值税专用发票时,企业还承担了虚开发票的风险。

融资性贸易审计技巧

分析各项业务的毛利率

毛利率分析是首要突破口。审计人员可通过企业财务系统中年度分客户销售毛利表,计算出同一类产品不同客户的销售毛利率进行比较。如果为正常贸易业务,不同客户的销售毛利率差异不大;如果毛利率异常(一般会低于平均毛利率),则需引起审计人员注意,此类业务有可能是融资性贸易。

配比查阅销售合同和对应的采购合同

审计人员可将企业采购台账与销售台账进行匹配分析,通过匹配将采购数量和销售数量相同的购销业务筛选出来,并逐一取得购、销合同,对比查阅。重点关注合同签订地点及时间。一般融资性贸易中,对应的购销合同签订地点、购销数量一致,且签订日期非常接近或为同一天。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可进一步获取购销业务的增值税发票,如无意外,发票开具时间也基本为同一天,或间隔一两天。

查询购销双方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由于融资性贸易的特殊性,业务的供货方和需求方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取得可疑购销合同后,应通过工商信息公开查询双方企业的法人、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等情况。通过对比身份证号、籍贯、住址、姓名等信息,或可能得出“双方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人、亲兄弟或者父子/女”等结论,这样进一步证实了购销双方的关联关系。

查阅运输合同及相关单据

根据正常的业务逻辑,公司采购业务需要将货物购回并存放于仓库中,过程中会发生运输成本(除非签订的合同中约定供货方负责运输),并取得运输发票(可抵扣增值税)。同时,销售出库会发生运输费用(除非签订的合同中约定客户自提),也会取得运输发票(可抵扣增值税)。如果在业务过程中没有发现运输发票,特别是客户直接从供应商仓库提货的业务,则需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这类业务有可能为融资性贸易业务。

对货物进行实地盘点,特别是外租库

对货物进行实地盘点是资产核实的最直接途径,特别是在非资产负债表日的突击盘点,最容易发现账实不符情况,尤其是对于存在异地外租库存货的企业。若外租库的实存数远低于账面数,则需再结合仓库出入库记录,倒推出每个时点的存货规模,与贸易量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倒推出的存货时点规模无法支持贸易业务量,且没有合理的解释,则可以怀疑发生了融资性贸易。

查询企业财务报表和科目明细

对于正常的贸易企业而言,其应收、预付款的规模应该相对稳定(除非发生业务扩张或者兼并重组),而且会根据公司的信用政策、账期进行支付。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金额较大且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同时对于公司账面库龄较长且存放于异地外租库的存货也需引起重视。

生产经营加工类企业审计技巧

如果被审计单位是生产经营加工类企业且发生了贸易类业务,那么审计人员要更加警惕。因为按照经营逻辑,生产类企业购买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工,如果企业直接将生产原料进行销售,审计人员则应重点关注,逐一核实其真实性。

融资性贸易属于高风险业务,内部审计应主动出击,寻找线索,识别出融资性贸易风险,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