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环境持续低迷,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激活实体经济创造力,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既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依托。
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LPR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要求各银行新发放贷款主要参考LPR报价进行定价,并将LPR运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和自律机制管理中。此举意在培育LPR报价作为传导中介,将货币政策操作利率与贷款利率挂钩,从而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改善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是实现“利率并轨”的重要一步。
作为连接金融市场与信贷市场重要桥梁的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发挥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媒介作用是LPR报价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本文基于对我国当前利率传导机制的探索,及对银行负债来源和成本构成的分析,从银行负债角度出发探讨能够充分发挥银行积极性、提升利率传导效率、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可行路径。
当前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作用于金融市场利率而发挥作用,无风险利率是对央行货币政策最为灵活和敏感的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的调整会继续传导至信用债市场,在信用风险溢价调整到位之后,银行信贷利率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LPR报价机制改革之前,信贷市场的锚定利率一直是贷款基准利率,其自2016年开始几乎无变化,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对信贷市场利率影响程度较小,传导效率低。LPR报价机制改革极大地缩短了利率传导的链条,从原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利率到无风险利率到信用债利率再到信贷市场利率的传导链条,缩短为货币政策操作利率到LPR报价利率再到信贷市场利率。此举不仅提高了利率传导效率,也提升了央行货币政策对信贷市场的辐射和把控能力。
应该说,央行“利率并轨”的上层设计已初步搭建起主体框架,后续重点是制度的推进实施及改革措施的进一步完善,而这需要我国庞大的银行体系来完成。无论是央行流动性的吸收端还是企业信贷的投放端都是在银行体系,LPR定价的主动权也在银行,可以说银行是整个LPR报价传导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
银行利润来源主要是资产负债利差。利差缩窄将影响到银行体系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继续压降资产端收益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传导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入手,合理控制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利差,这将有利于推动LPR报价效率提升和利率并轨进程,从而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银行负债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即一般性存款和同业负债。目前同业负债利率主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央行货币政策影响,反应灵敏迅速,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利率之一;而一般性存款利率与LPR报价改革之前的贷款利率相似,受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且近年来,银行吸收一般性存款面临资管产品的较大竞争压力,吸收难度持续上升、成本居高不下。按监管要求,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不得超过银行负债总量的1/3,故成本较高的一般性存款对银行负债成本的影响会更大。近年来,为应对资管产品分流一般性存款的竞争压力,银行推出了比照资管产品定收益率的结构性存款,其规模和占比均出现较大幅增长。
在此背景下,即使金融市场的资金利率走低,但因一般性存款成本高企不下,银行整体负债成本难以有效下降。进而,出于稳定利差的考虑,银行资产端即信贷利率也难以有效降低。笔者认为,银行负债端成本难降的症结在于一般性存款成本难以下行,其原因在于供求关系不均衡和传导链条不对称两个方面。
(一)供求关系不均衡
长期以来,作为一般性存款的国库现金定存利率与同期限的同业存单利率间存在较大利差,且呈缓慢上行趋势,这说明相对于向金融市场同业负债成本下行的传导,利率调降向银行一般性存款利率的传导效能是存在损耗的。
当前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市场流动性的源头主要是金融市场;而一般性存款的派生则需要银行、企业和居民共同完成。银行发放信贷,将资金贷给企业或居民,后者再将资金回存至银行体系形成一般性存款。
在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下,若要扩大资产规模,银行须增加一般性存款,吸存压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扩表放贷能力,限制了企业存款的增速;反过来,企业存款回流放缓进一步加剧了一般性存款的吸收难度,形成负向反馈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货币乘数效应。
从资金供给来说,金融市场作为流动性源头赋予了同业负债先天的易获得性,而一般性存款的供给需要通过银行体系的信贷派生机制来形成,这不仅增加了一般性存款的获得难度,也增加了资金流转环节,提高了一般性存款的资金成本;而在资金需求方面,银行要扩大资产规模,必须更多吸收一般性存款。由此,一般性存款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其成本下行缓慢,拖累了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的下行速度。
概言之,流动性从其源头金融市场向信贷市场的流通,需经由银行信贷派生机制,而信贷派生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限制了流动性在两个资金蓄水池间的自由流通,两个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差异势必会带来资金利率的差异。
如果要真正实现两个市场利率趋同这一利率并轨目标,其必要条件是两个市场供求关系趋同。在当前一般性存款供给与需求两端均受到一定制约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市场自我调节实现利率并轨,而只要任何一端限制有所松绑,都能极大缓解利率下行难以传导至信贷市场的困境。由于扩大实体信贷需求、提升资金流转效率能有效地提高一般性存款的供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疏通信贷渠道与实现利率并轨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二)传导链条不对称
目前LPR报价向银行负债端和资产端利率的传导存在不对称性。如前述,相较向金融市场利率的传导,政策利率下行传导至一般性存款利率存在损耗。LPR报价机制改革后,银行资产端利率直接跟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利率挂钩;但是受市场供求影响,政策调控对一般性存款的影响更间接、传导链条更长,导致LPR报价对一般性存款利率的传导效能有限,其下行速度和幅度都要小于信贷利率。由此形成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变动与信贷利率的变动不对称的现象。
站在银行体系的角度,合理改善银行体系存款结构的不均衡,才能够有效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提升利率传导效率。而负债端一般性存款的成本降低需要监管部门、银行体系、企业和居民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及合理健全的政策配套,实现风险收益的均衡博弈。日前,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充分体现了央行对于一般性存款的价格引导和调控思路。笔者认为后续在价格调控、数量调控以及政策建设三方面应该还有探索和调整的空间。
一是价格调控方面。可以参照LPR报价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机制,优化和改革一般性存款的利率传导机制,缩短传导链条,增强其与金融市场利率的关联程度,从而提升货币政策操作利率及金融市场资金利率对一般性存款利率的传导效率。
二是数量调控方面。一方面可探索创新货币投放工具,参照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优化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增加和拓宽一般性存款的释放渠道,直接增加信贷市场中银行体系一般性存款的总量规模和占比,改善其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可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扩大总体需求,增强企业活力,提升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发挥货币乘数效应来增加一般性存款供给。
三是政策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对同业负债占比的监管要求,或适当放宽一般性存款的认定标准;也可精准施策,对符合政策导向的银行定向给予负债结构比例的优惠和奖励。这样,可提高银行主动作为的意愿和能力,也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
实现利率并轨,优化利率传导机制,切实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对于促进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调控效率、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均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在利率传导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深化利率并轨改革,优化银行存款结构、合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有助于完善利率传导机制,提升银行主动作为的能力,助力LPR改革目标的实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