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在广州召开。作为此次大会的关键成果、赋能文化产业的创新举措,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下称“联盟”)在会上正式成立。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成立现场
联盟指导单位为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当天,首批联盟成员单位在会上集中亮相,23家机构涵盖私募股权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证券公司、文化国企等类型,均为全国文化产业融资领域的“顶流”机构,包括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
该联盟旨在搭建一个投融资服务平台,构建一个开放、创新和协作的文化产业投资生态圈,通过推进多层次的资源联动、相互赋能,为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基金设立、股权投资、上市辅导等综合金融服务,营造合作共赢和深度协同的产融氛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繁荣发展。
一个联盟相当于一个生态圈
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为23家,其中,不乏规模庞大、财力雄厚的金融主体,能为文化产业发展充分赋能。
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为例,它由中宣部和财政部共同发起设立,主要投向新闻信息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以及与文化产业高度相关的旅游、体育等相关行业,支持电影等重点行业发展。
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其以政府引导资金撬动,吸引各方资本投入,支持文化企业改制重组和并购,促进文化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
联盟单位尤其在数字化新业态方面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
例如,红杉中国已先后聚焦AIGC、数字创意、元宇宙等文化产业前沿、高增长领域,投资了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公司。丰富的投资经验使联盟机构“独具慧眼”,能够遴选优质项目、企业,并以资金精准赋能新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首批成员
此外,拆解成员构成还可发现,联盟单位涵盖了内容创作生产、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等多个文化产业和金融细分领域。这将能够更好满足大湾区文化创新企业多层次、多维度的金融服务需求。
联盟的成立,相当于构建一个“文化+金融”生态圈。
一方面,联盟将在资本和项目之间架起合作的桥梁,搭建各类基金与企业充分对接的投融资平台,广泛收集有融资需求的文化产业优质企业和项目,建立优质项目推荐机制,让资本和优质文化项目高效对接,既让资本找到项目,又让文化产业项目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强做大,共耕共赢。最终通过发挥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打造一批综合实力更强、知名度更高的领军文化企业。
另一方面,联盟还打通了区域界限,有效整合、汇聚各地区文化金融资本,更大限度发挥各地的文化金融政策支持引导,搭建全国性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资本之间可以共享文化产业投资资源、信息和机遇,合作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投融资品牌,加快开发适应本地文企的金融信贷产品。
大湾区文化与金融“双向奔赴”
广东是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全省规上文化企业及从业人员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近年,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广东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预计2023年全省数字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将超过6000亿元,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新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同时,作为重要金融高地,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包含资本市场、文化产业基金等投资主体的多层次文化企业融资市场。目前,广东已相继组建多支百亿元量级的新媒体产业基金、投资基金,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孵化和储备了一大批优质文化数字转型产业项目。
丰富的产业与金融资源为大湾区发展“文化+金融”提供了“先天优势”,但在二者之间,如何形成更大合力,则有待进一步探索。
特别是,当前在数字技术不断进化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加速迭代升级,对金融的需求极为强烈。相较其他行业,文化企业的生产与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特殊之处,传统金融服务产品和金融工具往往难以与其有效对接、精准匹配。
一方面,文化企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现象,多数文企规模小、投资周期长、未来收入不确定,难以达到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要求,因而小微文化企业尤其容易面临“融资难”。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融资中可能面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变现难、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不充分等现实问题,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
此外,随着数字文化加速渗入生活、改变生活和创造生活,文化新业态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扩链延链日益加速,产业圈层更加丰富。为加码科研投入、牵引产业链合作,文化企业对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业内呼唤更加多元协同的文化金融生态体系。
在此背景下,联盟应运而生。联盟能够使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丰富的文化产业之间形成有序对接,通过创新融资模式、金融产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