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在网上搜索到的答案是:所谓融资性贸易,指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信,很难从银行通过自偿性的贸易融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贸易对方通过自己控制上下游客户,与具有良好信用的国企合作,以国企名义与签订贸易合同,取得银行融资,销售货物后返还一定手续费给相关国企业,这种以融资为目的,以贸易为手段,放大自身规模的贸易,表面称代理贸易,实质为融资性贸易。
答:
业务相关,可以谈谈我的看法,尽量通俗一点。
最早的贸易是通过商品流通的形式,利用信息优势,赚取差价。比如南方产稻,北方产麦,把南方便宜的稻子运到北方高价出售,回程时再到北方的麦子运到南方来卖,这叫互通有无,是商业的起源。
早期的商业都是现货现款,谈不上融资,后来商人发现赊账商品更好卖,而且可以卖上高价,比如青黄不接的时候把10斤麦子卖给农户,到秋收时节让农户还回来20斤。这10斤的差价和信息无关,也不涉及物流,主要就是借贷行为产生的利润。
这都是比较明显的案例,实务中贸易形式可能会很复杂,难以区分。比如A公司把100吨钢材以50万元的价格卖给B公司(进货成本是40万),但B公司没钱,双方约定两年以后付款,到时候可以付65万元。A公司在这笔交易中赚到了25万差价,其中10万纯贸易所得,另外15万就是放款的利息收入。
那么这笔交易是不是融资性贸易?与普通商贸业务如何区分呢?
其实贸易一开始就有融资属性,因为买东西要本钱,占用了本钱就会产生资金成本,所以有没有利息收入不是判断融资性贸易的标准,买卖标的物才是!
正常贸易行为的交易的标的物是商品本身,贸易产生的风险都是围绕商品产生的。比如A公司今年年初从纸厂买了一千吨纸,每吨7000元,一共花了7百万。到了3月份市场上纸价涨了8000一吨,如果公司以这个价格出售,可以赚1百万,如果没卖,到了7月份市场纸价降到了5000一吨,这时公司就赔200百万。是赚是赔与公司投入的700万没有直接关系,关键还要看商品本身的市场价格变化。
如果是融资性贸易呢?我再举一个例子。B公司和C公司都是一个老板开的,属于关联公司。B公司负责从国外购买纸浆,然后卖给C公司造纸。有一天C公司说我没钱了,付不起买纸浆的钱,B公司资金也很紧张,没办法赊账。这时候A公司凑过来,提了一个建议:我们拿1000万出来买B公司的纸浆,卖给C公司,C公司不是没钱嘛,可以半年后再付账,不过要加点利息,给1100万就成。
这就是标准的融资性贸易!这笔交易里A公司并不关心纸浆市场价格的变化,也关心有没有收到货物,这与它无关。A公司关心的利息多少钱,账期有多久,到期能不能连本带利收回来。这时候你应该看出来了,融资性贸易的交易标的物是钱,是资金,本质上是一种借贷行为,只是挂个贸易的外衣。
所以判断是不是融资性贸易看合同就可以了,所有的融资性贸易都会把下游客户提前锁定,买的时候已经把卖家找好了(大多数时候客户和供应商就是一家人),合同也会写上商品的名称、数量、价格,但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投入多少资金(贷款金额),年化收益多少(贷款利率),多久回款(贷款期限),担保方或抵押物是什么(保证能按时回款,防范风险)等等。有这些条款基本可以判定是融资性贸易了。
现在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做成贷款合同,非要伪装成贸易合同呢?
因为做融资性贸易的公司很多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对外放贷属于高风险业务,上级单位可能不允许,把贷款变成贸易,可以做大营业收入,完成考核任务又逃避监管,一举两得。
那么国家为什么又禁止融资性贸易呢?
因为风险太大。正常的贸易也是有风险的,比如前面的钢材或纸价的涨跌,涨了当然好,跌了也就是赔个差价,货在手里总不会全赔,属于风险可防可控。融资性贸易不一样,你盯着别人的利息,别人盯着你的本金。愿意配合国企做交易的客户都是在银行贷不到款的,他们资金链非常紧张,属于走投无路的那种,这时候把款贷给它们风险会非常大,经常会出现客户拿你的本金还你的利息,最后资金链断裂,客户公司破产或老板携款潜逃,血本无归。
总之一句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经营应该做自己熟悉的主业,不能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贸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还是高风险的信贷行业,赔点钱还是小事,从中收受贿赂,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违纪违法,那就麻烦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