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策略研究
专利预警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知识产权服务 , 根据服务需求主体不同 , 可将专利预警分为政府专利预警、行业专利预警和企业专利预警。专利预警通过开展专利信息与情报的调研、跟踪及分析,对将要发生的专利争端及侵权风险做出预警预报, 一方面为政府、行业组织在重大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规划、知识产权评价等提供参考,一方面为创新主体在研发、生产、经营等过程保驾护航。
(二)专利预警服务标准化
专利预警服务在知识产权服务中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专利预警服务标准化, 即在专利预警服务基础上,科学的制定规范,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服务质量的目的,从而让专利预警服务更好的保护公共利益,满足市场需求。其标准化内容主要包括:专利预警服务范围的宽窄、服务机构数量的多少、服务质量的高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服务评价等方面。
(一)服务秩序待规范
目前产业专利预警分析项目一般通过专项申报或招投标方式委托给服务机构 , 而对服务机构的资质、人员情况等要求及项目验收标准缺少规范。有些服务机构缺少相应技能人员、数据库等资源,拿到项目后应付了事,甚至转包;有些招投标项目门槛低,服务机构中标全靠打价格战,拿到项目后服务 质量无法保障。
(二)服务水平待提高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预警产业领域的知识储备,熟悉上下游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专利预警的检索分析需要对查全率和查准率都有一定的要求,专利检索人员需要经过专业专利分析训练。特别当前, 具有政府支持的专利预警服务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高尖端技术领域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创新主体对于产业专利预警服务以及企业内部专利预警服务的需求远大于该行业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组织规模,市场供需的严重不匹配,导致大量专业资质不足的组织或个人 趁势涌入。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直接产生的影响是,专利预警分析的数据基础不够牢固,专利预警报告分析过程经不起推敲,甚至误判分析结论,总之,提供的很多服务都不能有效地帮助创新主体规避风险。
(三)专利预警服务内容与合同等相关条款待规范
以项目预警合同为例,服务机构接到项目后,需按要求对服务项目涉及的时间区间进行检索分析,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由于专利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服务机构最终出具的分析报告具有一定时效性,因此要求服务机构也要相应的快速且及时的给出结果, 否则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滞后,分析报告结论便无法使用。但目前没有规定合同中必须标明服务期限及合同期限,对服务单位预警项目完成进度也未明确要求,没有项目完成的时间节点做制约,委托方权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不可避免会产生违约责任和争议。
(四)服务质量待提升
专利预警是对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以及非专利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判断,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专利事务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做出预报。专利预警服务立足服务主体需求,通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完整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和反馈的机制,从而揭示专利涉及相关主体潜在的专利风险,对危害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对利益主体发出预警预报,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减少或避免专利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前服务单位在对于同一产品或相关技术分析时往往大同小异,预警服务内容及预警结论渐渐模式化、模板化。针对产品或技术是否存在侵权风险的结论较为模糊, 例如出现“可能存在侵权风险” 的预警结论,并未实际给出相应的建议。又因为项目委托方在收到预警结论前并不能向其他产品一样,可以直观的,预先的看到成品,也无法做到货比三家,更不能辨别报告的质量,项目服务方往往“应付了事”。
(一)明晰的服务要素
明确并规范服务要素,能够让专业专利检索人员在检索时有章可循,同时确保服务质量达标。这里所讲的服务要素,有满足服务条件与保证服务质量两方面内容。
1. 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是否完整,运营体系是否正常,运行结果是否有效。专利预警服务的基本条件,包括是否明确经营范围、预警服务场所与设施是否独立、管理制度是否有效运行、是否聘有提供专利预警服务的专职人员以及是否定期对服务团队进行职业培训等。服务条件是否满足专利信息检索必须具备的信息资源,是否具有良好商务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商务联络人员人力资源等。质量管理方面是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能够持续策划、完成﹑监视和改进质量管理活动。
2. 服务对象的需求及相关方对专利预警的期望是否得到满足,包括对专利预警项目成果的期望、成果运用的期望,对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期望等。
(二)正确的工作方向
1. 思想上以满足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服务需求为导向。立足国家发展整体战略、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加快推动专利预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战略定位。
2. 内容上强化分类建设。重点开展包括研发项目中的专利风险、新产品上市前的专利风险、企业整体上市前的潜在风险、技术引进风险、产品海外出口的专利侵权风险、企业并购中的潜在风险、人才引进时的知识产权风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其他专利风险等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模式研究。
3. 工作上统筹推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原则。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创新主体代表进行专题论证,确定预警服务标准基本框架。
(三)规范的信息采集流程
我国的专利预警服务业在数据收集和处 理、预警指标和模型、报告格式、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暂无相应的标准。要促进专利预警服务业的发展,就要建立、完善并规范服务的各个流程,可以借鉴《专利导航指南》 国家标准,提高专利服务标准化水平,针对专利预警服务整个流程, 从服务内容的确定、专利检索工具的选择、专利数据分析维度、专利预警评价以及专利预警服务时效等规范化发展。
1.专利预警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过程中,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的相关要求,根据《服务业组织标准化指南》 GB/T 24421、《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GB/T 21374 以及《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3016 等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确保专利预警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符合相关规定。
2.结合市场专利预警服务相关主体供需, 建立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专利预警模式,确保各规定之间相互联系、配套性强。包括对信息分类和处理方法、数据库采用、信息平台共享数据的安全等。以专利为例,当前专利预警服务提供者检索平台从国知局以及第三方商用数据库进行数据采购,通过对多个不同来源数据之间进行数据的融合与加工处理,应保证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互补性和输出格式的一致性,并进行核准、校正,保证专利数据的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注意定期检索最新授权专利,对现有技术进行 检索及筛选,及时发现侵权风险,包括初期专利检索与筛查风险专利;对现有技术及项目拟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对有风险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规避;判断最新授权专利对公司产品构成的风险程度;评估主要竞争对手在提起侵权诉讼时,专利侵权举证的难易程度;分析是否可对风险专利技术进行回避改进,以及必要的回避改进设计。规范检索工具、数据库的更新信息等相关的服务要素。
(四)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
完善合同要素,防范合同风险,做好合同管理和存档工作。一是强化合同管理意识, 提高相关人员专利预警服务合同规范签订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增强风险意识;二是加强合同履行监管,关注合同履行的条件变化,强化合同履行的时效性,确保预警服务质量。
1.对专利预警服务合同进行标准化管理。 包括专利预警服务签订、预警服务验收评估、 相关主体人员合同管理等,以保护预警服务涉及相关主体的利益。服务合同在划分好各方承担的技术方案的同时,也明确好各方所承担的专利侵权责任,针对可能发生的因专利侵权产生的纠纷,能够清晰快速地确定责任人。例如,签订合同时合同双方的名称和住所;专利预警的服务内容,预警服务质量要求和验收方法,服务提供的方式及地点, 服务期限及合同期限,合同价款及支付方式,保密要求,项目启动与项目实施和成果产出归属, 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等问题加以明确。
2.对专利预警服务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专利预警服务机构的服务规范、专利信息检索服务规范、服务模块与流程、专利分析和利用规范、专利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方面规范化管理。例如,专利预警服务合同应该明确服务机构利用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专利文献数据库,也需要具备相关产业科技、教育、经济、法律等信息资源;不仅包括相关人员如项目管理人员、信息采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等人力资源基础条件,还包括项目报告验收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合同中应强调从事专利预警服务工作人员以满足 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与原则,通过标准化的形式提高专利预警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使其高质量发展。
3. 对专利预警服务范围规范化管理。预警服务工作开展前,利益各方主体应充分沟通,服务提供者应充分掌握服务需求方及相关方对专利预警的期望以及对专利预警项目成果运用的期望。首先明确专利预警的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前瞻性内容业务拓展等方面应明确体现在专利预警服务内容中;其次专利预警报告中涵盖的专利信息数据深度挖掘、数据整理与分析服务、以及专利全球布局服务、全球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专利技术态势分析等必要信息应明确作为服务内容的格式条款。
4. 对专利预警涉及的在研、预研产品搭建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对商业秘密进行等级划分, 明确商业秘密保护的负责部门或人员, 制定相应的保密制度。
(五)健全的行业质量评价制度
制定一套可行的专利预警服务质量考评标准,定期对服务机构的专利预警服务项目进行考评并发布质量评价报告,通过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专利预警服务机构。包括专利预警服务分析评议规范、专利代理机构等级评定规范、专利检索分析软件和平台的使用,专题专利数据库维护等方面进行限定性约束。定期审查代理机构资质,包括专利代理所有无登记备案,专利撰写人有无专利代理人资格等;追溯已签订的专利代理合同是否适当等;定期对服务机构已预警的专利 做梳理与分析;专利代理公司是否存在专利代理合同纠纷类诉讼等及原因;定期对代理人员进行回访,加强相关人员对专利预警的知识储备。有效约束行业主体行为,提升服务水平,树立行业标杆。
(六)充分的服务保障
1.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从事专利预警服务的人员需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需树立使命感,增强对专利预警服务业的认知,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规范各类培训内容,切实提升相关人员的专利预警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 合理引导服务市场价格。国家专利审查中心以及各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应做好示范带动,选择一批专利预警服务相关产业的典型案例,对典型案例的收费情况提高公开程度,将典型案例的服务费标准在服务提供者的执业场所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