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破土萌芽。“一无资金、二无装备、三无技术”,老一辈海油人在这片蓝色国土上艰难起步。
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海油迎来四十周年华诞,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
从“学着干”到“并肩走”,再到“引领跑”,中国海油始终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资源、市场、国际化战略,向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迈进。
中国海油内部审计工作围绕公司总体发展目标及各项战略部署,发挥“离得近、看得清”的独特优势,为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石油贡献审计力量
既保障“独立”又实现“协同”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2020年8月,中国海油集团公司成立党组审计委员会。随后,中海油服、海油工程、海油发展、中海炼化、中海化学和气电集团6家主要二级单位相继成立党委审计委员会,提高了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事实上,为强化党的领导和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护航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海油内部审计体制机制改革一直在路上。早在2019年,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中国海油就启动了审计体制机制改革,重构“集团总部+二级单位”两级审计架构。全系统审计力量分布由原来总部审计人员较少、二级单位审计人员较多、三级单位审计人员最多的“正三角”模式,逐步转变为总部审计人员较多、二级单位审计人员较少的“倒三角”模式,进一步强化“上审下”的监督效力。
改革后,全系统现有专职审计人员277人,集团总部审计力量由60人增加到118人。总部在不增编、不提级的前提下,通过机构优化重组,上收审计力量,成立了北方审计中心、南方审计中心和海外审计中心,形成“一部三中心”的审计总体布局。
审计体制机制改革解决了审计力量过于分散的问题。集团总部审计覆盖面比改革前提升50%,基本实现了审计全覆盖目标,二级单位对三级及以下单位审计覆盖面也显著增加。
“体制机制改革极大地增强了集团内部审计的监督合力,带来了一套全新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内部审计工作上下‘一盘棋’。集团总部对全系统的审计工作实行统一审计标准、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资源、统一审计成果、统一信息及数据平台、统一组织与考核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既避免重复审计,又消除监督盲区。”中国海油集团公司总审计师、审计部总经理蒋鹏俊表示。
中国海油内部审计部门还与集团人力资源部和海油党校干部学院联合,在全系统推进实施“专家+专业”的“两专”审计模式。“两专”审计模式是中国海油在内部审计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做法。
中国海油内部审计人员在销售专项审计项目中,下沉至海南某化肥销售点进行延伸审计
“专家”指职能部门中精通某一业务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或领导干部;“专业”指具备扎实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两专”的结合有效促进了业审融合,内部审计与业务部门共同形成独立监督与日常监管的联合屏障。同时,业务专家的专业知识与内部审计严谨的工作程序相结合,也使内部审计对问题挖掘得更深入、审计建议更具有操作性。
2021年,中国海油通过审计督促各单位累计建立或修订制度848项。内部审计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成为护航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探照灯”和“排雷器”。
既要“增储上产”又要“安全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国家能源安全发展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要求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中国海油制定了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推动党和国家关于能源安全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国海油落实落地。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油充分发挥了油气增储上产“主力军”作用。2020年,公司国内油气产量首次突破6500万吨,其中国内原油同比增产占全国增幅80%以上,海上油气生产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增长极。
中国海油内部审计人员深入石化企业了解生产装置工艺流程
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既有一代代海洋石油人深耕蓝海的接续奋斗,也有一任任海油审计人默默无闻的一路护航。在汪东进看来,内部审计部门应做好国家政策落实的监督者和推动者,成为国家审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内部审计是如何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目标实现的呢?中国海油审计部副总经理、北方审计中心负责人任敏介绍,审计部从2018年开始,每年对油气增储上产部署落实情况开展跟踪审计。在政策跟踪审计中,中国海油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加大事前事中审计力度,对流花16-2油田群开发、惠州33-1/惠州32-5油田开发等重点产能项目实施过程审计,以党和国家颁布的增储上产相关政策措施为依据,对中国海油制定的各项生产任务和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详细检查,督促年度增储上产目标实现。
流花16-2油田群开发项目是国内首个“水下井口开发+FPSO”模式的深水自营油气田项目,建成后高峰年产量可达420万立方米,是南海产量最大的新油田群。在流花16-2油田群开发项目过程审计中,审计组发现项目FPSO船体与单点的集成工作界面不清晰等多因素叠加,导致项目进度压力较大。审计组及时向集团党组报告,推动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法律部等相关部门、项目组制定解决措施,实现项目提前40天完成单点集成工作,提前70天投产。同时,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模式,为未来深水项目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自主可控做好前瞻性安排。
惠州33-1/惠州32-5油田开发项目是在低油价背景下开发新产能并释放老产能的高复杂度项目。在惠州33-1/惠州32-5油田开发项目(工程部分)过程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项目四大控制以及复杂工程项目的协调运作情况,推动油流处理装置处理能力从7871立方米/天提升到13070立方米/天,提升66%,助推产能提升。
在推动项目如期完成、确保增储上产的同时,中国海油内部审计也十分注重对安全生产尤其是设备设施安全的监督。
“油气田设备设施安全是海上油气田安全生产的基础,是能源安全的保障。中国海油属于易燃易爆行业,安全风险在近五年公司风险评估结果中排名前三。”南方审计中心主任王俊光介绍。
对此,中国海油组织开展海上油气田设备设施完整性管理专项审计,全面排查海底管道、吊机、储罐等重要设施、关键设备存在的风险隐患,推动源头性、机制性整改。
在一系列保障安全生产、实现增储上产的项目落实中,内部审计功不可没。
既服务“双碳”目标又惠及“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2020年,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利用也成为中国海油聚焦的新方向。
中国海油积极响应国家储气能力建设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内部审计的计划与执行中,持续关注气电集团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与互联互通工程,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过程跟踪与风险防控,护航新能源开发和绿色生产。
中国海油内部审计人员在石化企业中控室查看实时监测数据
以我国首个自主开发的超深水气田项目——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为例,项目预计投产后每年可供天然气30亿立方米,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和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保障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内部审计人员将监督关口前移,对项目费用、采办、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全量检查。
通过对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的过程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发现深水技术“卡脖子”风险、工程进度控制、采办效率效益、工程质量控制、项目人力资源配备等9方面问题,推动立行立改。项目组及时解决了建造初期进度滞后的问题,配齐配强了人才队伍,强化对工程建造质量的管控,保障了项目按期投产。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还推动有关部门制定深水采办效率效益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为我国后续开展海上深水气田开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型洁净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大幅增加高效洁净能源供给,缓解温室效应。神木—安平煤层气管道工程是国家《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工程,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储量丰富的煤层气输送至京津冀地区,推动实现绿色生产。
对这一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中国海油内部审计以项目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性、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作为审计目标,关注项目合规性、建设进度、费用控制、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招标投标采办管理等多个方面,发现项目公司在项目进度管控和费用控制方面人员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造成项目进度滞后并产生大量不合理费用问题。
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加强沟通协调和现场管理工作、设置专职费用控制人员、对费用变更进行严格审核等管理建议,并推动问题整改,促进了各重点项目按期、合规投产运营。在审计护航下,山西至河北段管道主体工程于2021年11月29日正式贯通,吕梁地区生产的天然气通过神安管线输送至京津冀地区,为清洁能源供应和绿色发展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能源安全不仅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海油二级单位气电集团承担着我国天然气保供的政治责任,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同样是中国海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在对气电集团开展的各项审计项目中,中国海油持续加大对天然气保供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确保气电集团忠实履行职责,依法合规做好我国天然气冬季保供工作,为实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贡献审计力量。
在“公转”基础上“自转”
为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科技强审”要求,适应集团公司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跨越的需要,中国海油内部审计以“建设与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审计能力相适应的审计信息化系统”为目标,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
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决定了内部审计数字化水平。脱离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谈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便是无源之水。
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公转”(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上“自转”(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并以“自转”推动“公转”。
中国海油审计信息系统项目组工作人员开展需求研讨和审计数据标准讨论
“中国海油数字化分为经营管理数字化和生产数字化两部分。2019年以前,随着公司数字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在经营管理方面,集团基本实现数字化全覆盖,为审计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但各业务系统数据之间尚未完全联通。”中国海油北方审计中心郭海东介绍。
2018年,中国海油审计数字化平台正式启动建设,历时一年半,于2019年10月30日全面上线运行,实现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现场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全程在线开展。
针对企业财务、采办、物资、合同、销售等系统之间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不流通的情况,中国海油审计部利用自行开发的审计支持分析系统,通过搭建的大数据实时计算数据库,引入DB-API模块,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平台数据库中不同表的关键数据进行识别、联通,并利用SQL、Python将不同系统下的数据表快速集成,把不同系统融合为一个集成的审计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目前,中国海油审计数字化平台是唯一打通全集团各业务领域经营管理数据的平台。
“中国海油整体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保障了内部审计数字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也推动了公司数据系统集成和数字化总体水平的提升。”郭海东补充道。
为配合审计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审计数字化转型,中国海油开展全集团信息化数据基础专项审计,揭示了业务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数据标准不一、一数多源、数据链路不完整等问题。审计报告得到集团公司领导重要批示,开展集团数据治理顶层设计工作,提高业务数据质量,推动集团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后续数字化审计提供了便利。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一直是难点和痛点。
针对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查找、提取、分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痛点,中国海油审计部组织IT审计部室,采用OCR、NLP等智能化技术进行非结构化数据批量识别、转化的试点应用,并计划在二期系统建设中全面开展非结构化数据的转化和应用,以大幅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以液化天然气销售串货分析审计为例,审计人员通过Python把销售计划、GPS监控报表数据、气量确认单、结算单等大量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清洗、关联后比对,将信息化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找出实际卸货地和计划卸货地不一致的数据,并从中筛选出结算价格低于计划价格的销售记录,从几十万条数据中,发现并最终落实线索600多条,涉及金额数百万元。
通过审计数字化转型,中国海油内部审计实现了从抽样审计到全量审计、从孤立审计到全业务链条审计、从事后审计到在线监督、从经验导向到数据导向、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筹的转变。
数字化转型保障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审计工作的平稳开展。2020年1至5月,中国海油通过非现场审计方式开展了72个审计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难以开展现场审计的困难,而且降低了审计成本。
审计数字化转型不仅运用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还与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相结合,打通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质量管控的前中后台,赋能整个审计流程。
打通前中后台形成统一系统后,月度报告出具时间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缩减为2个工作日,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