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做好审计监督“四篇文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总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宁夏,黄河上游的重要节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宁夏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审计力量。

一、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宁夏审计机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位置,紧盯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审计监督,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1年,宁夏审计机关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后开展了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和治理、宁夏水资源管理、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宁夏污染防治等专项审计,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深入揭示问题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法依规履职尽责,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组织方式,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宁夏审计机关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审计组织方式,不断提升审计监督效能。积极探索跨区域审计,先后组成联合审计组,对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和治理、宁夏水资源管理等工作开展审计,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推行审计“四同步”,即审前同步、审中同步、审后同步、整改同步,加强审计与其他监督力量的协同配合,形成审计监督合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推动审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三、加大整改力度,推动审计成果转化

宁夏审计机关坚持以问题整改为落脚点,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推动审计监督成果转化。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反馈,督促其认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跟踪督办,确保整改到位。对审计发现的典型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开,发挥审计监督震慑作用。

四、强化审计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宁夏审计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开展审计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报道、专题讲座、媒体采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宣传审计监督成果,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宁夏审计机关将持续强化政治担当,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加大整改力度,强化审计宣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审计力量。

政治篇:强化责任担当

全面做好政策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先后召开6次专题研讨交流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举办专题培训班3期,邀请水利、资源环境、投资等领域专家学者“开门”授课,帮助审计人员把握政策实质、吃透政策精神。组织审计人员系统收集生态环境相关政策法规70多份,建立先行区建设政策文件库。结合审计对象及其所属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改革方向、业务运行、内部管理等情况,绘制审计“作战图”,做足审前准备。

科学谋划审计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紧扣先行区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将先行区建设涉及的生态修复治理、环境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利用、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等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关注内容,科学布局、及时跟进。近三年,自治区审计厅计划安排并组织实施黄河流域防洪治理、节水改造及水土保持资金、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专项审计调查近10项,全方位、高标准地做好先行区建设相关领域的审计监督。

项目篇:发挥监督作用

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重点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部署,确保为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聚焦政策跟踪审计,推动重大战略实施。围绕《自治区九个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自治区审计厅持续对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九大产业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密切关注重点产业在发挥区域优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紧盯政策落实全过程,进一步研究产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推动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完善内部管理、资金支出、招标投标等方面政策制度16项,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聚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动属地领导干部担责负责。审计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管辖范围内的职责为主线,摸清其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分析评估水资源达标率、生态保护资金绩效管理等指标体系,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河长制等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紧盯重点区域、主要矿种、重点资金、重点地块、重点项目和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科学制定审计结果运用办法,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地落实。2018至2021年,全区共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120个,涉及领导干部160名。

聚焦专项审计和投资审计,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审计为突破口,该厅对2018至2020年黄河流域防洪治理、节水改造及水土保持资金有关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在全面掌握三项资金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对5个市(县)黄河宁夏段二期防洪、清水河防洪治理等76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重点关注政策规划执行落实、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内容,揭示了一些市(县)水土保持规划部分目标任务未全面落实、对项目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督促水务部门建立健全河段保护工作机制。组织对全区22个县(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复垦复绿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抽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现场查勘复绿情况、土地修复等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揭示部分迁出地复垦复绿不到位等问题。

方法篇:探索智慧审计

先行区建设点多面广,为了全视角推动解决先行区建设中的难点和堵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坚持审计工作“一盘棋”,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创新技术方法,统筹谋划和实施各级各类审计任务,着力实现审计监督多层次、无盲区、全覆盖。

凝聚合力,开展区域联动审计。审计部门根据先行区建设区域性突出、行业性明显等特点,着眼于先行区建设整体布局,系统谋划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如在组织实施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中,根据自然保护区地域横跨银川市与石嘴山市的实际情况,审计组依照系统谋划与属地管辖的原则,加强与银川市、石嘴山市审计局的联系沟通,对审计事项和审计人员进行统筹安排,集结优势力量组成联合审计组,做到一次进点、多项核查、共享成果,发挥了整体合力。

数据先行,强化非现场审计。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环境审计数据库,定期更新重要土地、矿藏、水、森林等资源资产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准确分析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数据分析小组,对相关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关联分析、摸清情况,生成基础数据和区域疑点数据,并分发至各审计调查小组,扩大审计覆盖面。融合地理测绘成果和前沿技术资源,探索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系统等,不断拓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审计人员运用无人机现场核查水土治理面积

“眼见为实”,注重现场核查。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复垦复绿审计调查中,审计组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结果,确定审计重点;结合GPS精准定位,针对疑点图斑,集中审计力量组织现场核查,发现环境整治不到位、复垦复绿账实不符等问题,审计质效显著提高。

成果篇:推动提质增效

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跟踪检查,做好审计监督“后半篇”文章。自治区审计厅紧紧围绕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深入查找机制制度层面存在的漏洞和短板,为推动先行区建设赋能增效。

凝聚整改工作合力。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格履行整改督促责任,对发现的问题,分行业、分部门建立整改台账,细化整改任务,实行挂账销号和动态化管理,打造环环相扣、首尾闭合的审计整改链条。在先行区建设相关产业审计中,审计机关与九大重点产业包抓机制办公室构建整改联动机制,深化“纪检+督查+审计”协同整改,做到成果互通共用。

推动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审计,相关部门建立了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生态环境整治等环保协查机制。水利部门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全区水文、水质、污染源、生态监测、预警等信息共享平台;生态环境部门完善统计数据定期会商机制,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林业部门建立了生态体系巡护监测网络,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督查,切实巩固环境整治工作成果。

持续做好成果运用。深入开展审计案例宣讲活动,将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等项目中典型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坚持“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深入研究审计成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提炼,资源环境审计项目成果在预算执行、政策跟踪报告中均得到引用。《关于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资金和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情况的报告》《自治区审计厅关于2018年至2020年黄河流域防洪治理、节水改造及水土保持资金专项审计调查情况的报告》等10份审计专报和综合报告,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审计服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Leave a Reply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