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日益重视,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也提出更多需求,不仅要保障资金使用安全,还要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资产风险。这就需要通过调整内部审计职能职责,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规范审计结果运用等方式,推进内部审计从传统合规性审计向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本文以浙江省桐庐县中小学校为例,探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具体应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更好发挥中小学校内部审计职能作用提供借鉴。
增值型内部审计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在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下,通过研究内部审计增值路径,探索内部审计增值措施,促进内部审计发挥监督职能,为学校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
(一) 内部审计发挥增值功能的路径
中小学校增值型内部审计价值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得以提升:一是直接增值,通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或者通过提出直接改善管理的建议促使学校降低成本、提升收益;二是间接增值,通过监督和评价,促使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不断提升工作效益,减少和规避风险,间接提升学校整体价值。
(二) 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功能的主要措施
1. 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益
教育系统下属的中小学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各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程度参差不齐,部分中小学校由于规模太小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没有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短板。此外,审计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同一审计内容被多个审计项目重复审计,“碎片化”工作多,增加了审计成本。对此,浙江省桐庐县教育系统构建了内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学校内部审计小组联动机制。
一是建立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教育局主要领导、分管财务工作领导,以及督导(内部审计)科、组织科、计划财务科、后勤服务中心等职能科室主要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订教育系统审计工作计划,协调解决审计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决定审计整改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重要审计制度,监督检查、交流通报各项审计情况等。其中,督导(内部审计)科主要参与制订内部审计制度、年度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组织科主要配合督导(内部审计)科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作为人事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计划财务科配合参与各项审计工作的实施,对内部审计提出的问题与意见进行整改和落实;后勤服务中心举办专题培训,负责基层单位财务审核、监管和基层指导工作。
二是中小学校成立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小组由党组织、工会、教代会人员组成,每年按照教育局下发的年度审计计划组织内部审计,并督促单位落实审计整改意见。
内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学校审计小组联动机制,不仅完善了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强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推动履职尽责,更优化了审计资源配置,树立了“一盘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审计项目“减次数、不重复、少抽人”,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统筹管理,降低了审计成本,提升了审计工作质效。
2. 以风险为导向,保障单位资产安全
当前,中小学校如何防范风险、保障资产安全、避免资产损失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在专项内部审计过程中,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审计。如2018至2020年共开展食堂审计项目142项,累计提出审计意见791条,并根据历年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梳理出风险防范清单。另一方面,对学校大型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全过程审计,将审计内容逐步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转变,按照“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监督”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从源头有效控制项目建设成本。
3. 完善监督评价体系,提升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效能
内部审计实现有效增值,重点是将内部审计成果进行转化运用。以往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整改,提出的建议常常未被采纳,只是“纸上谈兵”,导致内部审计结果无法转化为单位价值。对此,通过联席会议建立一套审计整改跟踪检查销号机制和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机制,做深内部审计“后半篇文章”,积极构建“治已病、防未病”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提升审计成果利用水平。
一是建立审计整改跟踪检查销号机制。中小学校根据内部审计结果,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制定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逐一销号,并将整改结果书面告知内部审计部门。
二是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机制。依托联席会议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纳入中小学校年度考核内容,将审计结果与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职务任免、升降、奖惩等挂钩。此外,中小学校通过分析利用审计结果,不断完善本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助力破解屡审屡犯的问题。
中小学校内部审计在实践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完善。
(一)加强内部审计与单位治理体系融合
内部审计实现增值的途径之一是有效参与单位治理。这需要在治理体系中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特别是中小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紧扣“十四五”规划精神,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助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
(二)优化审计资源
中小学校内部审计资源不均衡严重制约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创新审计组织形式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培训,编写风险防范清单和案例手册,举办信息化技术专项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二是通过构建“1+N”审计团队模式,抽选片区中内部审计专业人才组建片区内部审计小组,负责该片区各学校的日常内部审计工作,有效破解人手不足问题,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管控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完善审计质量管控,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压舱石”。首先,要建立具有中小学校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在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取证、报告、整改检查等质量控制关键节点的标准化流程中,充分考虑教育行业的特点,除了关注中小学校经济业务外,也要关注教育的隐形价值,如关注食堂食品营养是否均衡、食品质量安全等。其次,要建立审计业务分级质量控制,坚持审计风险导向,对审计业务进行分级管控,分级实施,提升审计质效。最后,要优化审计容错纠错机制,总结提炼有效经验做法和最佳实践案例,不断完善审计容错纠错机制,实现容错纠错要求制度化、情形标准化、应用规范化,确保审计质量经得起检验。
(四)深化审计成果开发利用
由于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不均衡,审计成果在部分中小学校未能有效转化运用。建议通过做好审计“回头看”工作,利用好内部审计成果。一是严格落实审计整改报告、问题销号制度,特别是对正在整改和尚未整改项目,要做好整改跟踪工作,推动整改落实到位。二是积极探索以问题清单为基础的审计预判预警机制,定期梳理共性问题清单,编制完善风险清单、典型案例,有效发挥内部审计预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