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在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创新优化审计项目组织模式,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及时推动审计整改落地见效,促进财政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重庆办牵头实施的某省2020年财政收支审计项目,秉承研究为要、数据为先、整改为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这一主责主业,揭示了一大批违反财经纪律的突出问题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该项目揭示的14个案例被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等采用,其中1个案例获评审计署优秀案例;6篇审计信息被审计署采用;向主管单位移送问题线索3个,推动地方完善制度36项。该项目荣获2021年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三等奖。
坚持问题导向,明确研究路径
审计组深入研究党中央关于财政工作和被审计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其融入审计全过程各环节。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条主线,结合以往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对财政体制、转移支付、财务报告体系等进行专题学习研究。
研究国家政策,明确审计目标。成立审计项目研究分析组,在项目开始前加强前置研究,通过收集分发政策文件包、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深入研究党中央关于财政工作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十四五”规划等对财政工作的战略安排,并参考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等各方观点意见,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体系,为确立审计目标、找准审计切入口打好基础。
研究行业特点,把握审计方向。审计组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和专业数据分析团队,汇集7个省级部门的12项数据,重点关注近三年被审计地区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情况,深入分析省、市、县不同层级财政部门的业务数据,把与财政、经济有关的行业规划、地区规划、预算安排、项目计划等了解清楚,把相关政策、改革要求、发展方向研究透彻。同时,审计人员采取与审计对象座谈、到档案馆查阅地方财政志等资料的方式,从财政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出发,深入研究当地财政的发展现状、改革方向和取得的成效,并结合财政部门的职责履行、业务运行、管理模式,认真剖析财政管理体制、国库运行机制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原因,聚焦发展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变化的真实性和支出结构调整的合理性,揭示了部分地区设置过渡性账户滞留财政收入、违规新增暂付性款项以及部分单位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
研究地区特色,聚焦审计重点。重点关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拖欠教师工资补贴等情况,通过开展典型案例分析会、赴相关地区延伸调研等方式,深入研究问题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完善机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如审计组加大对兴建楼堂馆所、形象工程等的核查力度,反映的地方违规建设楼堂馆所问题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典型案例向社会通报。
找准切入口,开展大数据分析
审计组努力践行科技强审理念,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一方面,坚持纵向到底,加强从财政指标、支付到决算数据的纵向穿透,追踪资金最终流向;另一方面,坚持横向到边,强化财政数据与相关数据的横向关联分析,真正让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