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近年来,通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常用的政策工具。笔者以某政府投资基金审计为例,介绍以国家目标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揭示问题、以精准“画像”为抓手揭示贪腐、以聚焦产业安全为准则揭示风险,查出违规违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善用政治思维
将审计目标转化为审计问题
以高质量的审前研究,消除盲区找准重点。仔细研读国家有关部门对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的批复文件和相关领域的规划纲要,查阅人大代表建议与政协委员提案、专家学者相关观点和改革意见建议,主动吸收借鉴前沿理论,力求全面掌握基金的设立背景、历史沿革、核心业务、监管情况等。总结以往经验,开展有针对性的审前调研,内容包括基金主体以及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等全部投资形式。通过翔实的审前研究,厘清思路、明确目标、锁定重点,真正发挥研究对项目实施的指导性作用。
以国家对基金的目标要求为“塔尖”,审计问题为“塔基”,观点为主体支撑,形成“金字塔”式分析框架。例如,我们将国务院批复的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目标逐条分解为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等四方面内容,又将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等内容进一步分解为研发的产品与上下游企业不衔接等多个方向,再细分为基金未从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投资计划、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建成后闲置或利用效率不高等多个问题类型。通过层层细化分解,将国家政策目标转化为可审计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揭示的问题一定要支撑观点,切忌“小例子”扣“大帽子”。
以目标、问题、结果为导向,挖掘典型案例。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目标和作用是通过对外投资实现的,因此其设立目标具有传导性。在审计时,可以先核查被投资企业及其下游企业目标是否达成,探查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目标实现情况,进一步追溯未能达到目标的原因。例如,我们发现某基金投资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等考虑未按照投资协议要求将资金用于研发技术,致使上游战略性企业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外,并且基金公司重投前调查,轻投后管理,对上述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并干预。
为关键人物“画像”
精准揭示问题
聚焦关键人物可以提高审计精度,揭示关键人物违规违法行为既能形成震慑、管住当下,又能触动根本、见效长远。如某基金建立了两层管理架构,基金公司负责落实国家战略和把控投资方向,委托管理公司负责具体投资。我们便从两层管理架构入手,仔细研究基金公司和委托管理公司内部制度和其下属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决策模式,分析不同层级管理人员职权范围,牢牢把握基金投资决策权这一关键点,按岗位和层级进行“画像”。
一是为基金公司、委托管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内部投资决策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成员等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画“决策者像”。梳理自该基金成立以来的全部直接投资项目,同参与项目决策流程的人员对应,形成“项目—决策人员”清单,标注投资决策会议讨论意见中存在重大分歧、多次进行投票表决的项目,以及决策人员在投资后到企业担任高管或顾问的情况。在审计中,我们筛选出在遇到重大分歧时未经过核实调查,一味支持项目投资的高级管理人员,最终发现某高级管理人员违规从存在争议的受资企业领取顾问费,且从未提供过咨询顾问服务问题。
二是为基金公司、委托管理公司部门主管等中层管理人员画“管理者像”。通过梳理委托管理公司制度,我们发现委托管理公司将中层管理人员派驻到受资企业担任董事或监事,投资后效果评估也由相应中层管理人员负责。看似健全的管理制度,实则存在巨大漏洞。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派驻董事出席董事会或股东会,可以接触到项目决策、经营业绩等内幕信息,由于委托管理公司相应管理制度不严格,存在“搭便车”的廉政风险。经查,个别中层管理人员存在依靠内幕消息买卖证券的违规违法行为。
三是为基金公司、委托管理公司项目经理画“执行者像”。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调研和资料审核工作,一旦申报资料审查复核制度执行不严格,项目经理与受资企业人员易串通舞弊。我们在审计中也发现了个别项目经理为促成投资伪造项目资料,致使投资出现重大损失风险等问题。
通过梳理投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不同的职责,为不同层级人员分别“画像”,并结合内部管理制度中的漏洞,我们揭示了基金委托管理公司内部控制薄弱、投前立项审查决策程序缺失等问题。
聚焦产业安全
发挥审计“防未病”作用
为了在“治已病”基础上更好发挥“防未病”作用,我们进一步梳理基金内部管理制度和决策流程情况,加强前瞻性研究。政府投资基金是政府和市场结合的产物,既有实现政府投资目标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属性,又有取得合理投资收益的金融属性。基金由社会化的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弊端体现为本应担负监督职责的基金公司管理弱化,负责投资的委托管理公司掌握投资实权,过度追求投资收益。当明确这点后,我们不局限于反映违规违法问题,同时着力反映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如基金片面追求经济目标,偏离主责主业,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侯凯审计长指出,要坚持走研究型审计之路,把问题当课题研究。我们要研究政策本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政治视角反映问题;研究制度漏洞,发现薄弱环节;研究审计对象,揭示不良苗头和有害倾向,推动把矛盾问题和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将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发挥研究为审计赋能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