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Items : 0
Subtotal : ¥0.00
View CartCheck Out

悠悠审计路 峥嵘岁月情

今年是新中国审计机关成立40周年。从1990年至今,我与审计事业相伴而行、共同成长。从青春岁月到半百之年,从懵懂学子到审计老兵,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前沿,我有幸亲历了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有过激情梦想,有过困惑迷茫,但感受更多的是作为审计人的责任与荣光。
——从高等学府到县属国企的人生转轨,为审计职业生涯夯实基础。1990年,我从江西大学首届审计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原江西省赣州地区审计局,成为一名审计新兵。
那个年代,新分配的大学生要去基层锻炼两年,我被安排到原赣县农机厂财务科,从出纳、费用、往来、材料会计到成本会计,财务科的每个岗位我都轮了一遍,这让我把书本中的记账流程在工作中全面实践了一番。尤其是每月的报表编制工作,是检验平时工作是否细致、准确的试金石。
那时不像现在,运用计算机就能轻松实现自动汇总,要想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就得打得一手好算盘。记得有一次做财务结算,反复几次都有1元的差额,平不了账让我焦头烂额。当天晚上,在办公室昏暗的灯光下,我用算盘把堆积近1米高的凭证和账册仔仔细细重新对了一遍,终于找到了出现差额的原因,编制出平衡的报表。
那两年的基层锻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基层一线的辛劳,夯实了财务记账功底。如果说审计是“会计的会计”,两年的财务工作实践更使我“知己知彼”,为日后的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革命老区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区域转换,为审计职业生涯蓄积能量。1995至2000年,我先后辗转三地,从江西赣州调到广东韶关,后又调入广州,都在所在市的审计局工作。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一线城市,经济体量比革命老区大得多。记得刚到广州市审计局,我参加的第一个审计项目是“地铁一号线竣工决算审计”,涉及金额100多亿元。映入眼帘的数字密密麻麻,同事们经常鼓励我,“别着急,多参加几个项目,一定会熟能生巧”。
在广州市审计局工作的11年间,我有幸走出国门,赴加拿大、马来西亚审计市属国有企业的海外业务,接触到全英文会计报表、与国际接轨的财务会计准则,在查出问题的同时,也收获了审计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本世纪初,通行港澳还不似如今这般便捷,两地工作签证一次最长为7天,而广州市属国有企业在港澳的投资项目较多,查清一个事项往往需连续签几期才能完成驻地审计。我们吃住都在临时宿舍,晚上常常挑灯看账。繁重的工作任务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本领恐慌,倒逼自己在工作之余攻读硕士,还在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基础上,成为当时局里首个通过考试取得高级审计师资格的人员。
——从市到区的公选转岗,为审计职业生涯增辉添彩。2012年,经过公选角逐,我由市审计局调到白云区审计局担任总审计师,走上了基层审计部门的领导岗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优化审计职责,不断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审计事业也与时代同频共振,发生深刻变化。区一级是政策资金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级审计部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事项更多,更要当好查错纠弊的“经济卫士”。如为在政策范围内挽留意向外迁企业,审计需查阅大量法规制度、征询相关职能部门及上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建议,从专业角度提出意见。近十年,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区级审计机关不仅要做好本级审计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也要做好上级审计机关对本区审计的协调沟通和整改督促工作。如在配合审计调查取证和整改过程中,不仅要向上级审计机关解释清楚背景和原因,也要耐心指导被审计单位理解审计意图,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回眸过往,我在青春年华见证了中国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审计结下的不解之缘,让我在工作实践中体悟到伟大时代催生的伟大思想,增强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展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唯有锚定新的奋斗目标,踔厉奋发,苦干实干,更好服务大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厚望,继续书写审计人建功立业的新篇章。

Leave a Reply

X